赵尚志:“我不能一天离开党”

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给各师个别负责同志的信》。

赵尚志
□本报记者/高 爽
核心提示
近日,一部以东北抗联为背景的谍战剧《爱国者》热映。编剧称自己查阅了大量史料,以东北抗联众多英雄人物的事迹为素材创作出这部大戏。这也激起了众多网友从剧中寻找英雄原型的热潮。
剧中主要角色“赵疯子”的经历最为传奇,毕业于黄埔军校,作战英勇,军事素养极高,接连取胜,却曾被同志误解,开除党籍,最终因重伤被俘,至死不屈。他的原型被众多网友锁定为抗日英雄赵尚志——曾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仍然对党忠诚的抗日名将。
赵尚志
1908年出生,辽宁朝阳人,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九一八”事变后,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领导抗日斗争。
推荐语
他用生命书写忠诚
□里 蓉
每一个东北抗联将领的事迹都值得大书特书,而他们当中经历最为传奇的当数赵尚志,曾三次被捕入狱,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但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
从“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高举抗日大旗,直到1942年英勇就义。11年的时间里,他转战北满40余县,留下的战斗故事在东北大地广为传颂,以卓越的军事才能给日伪部队以沉重的打击,1934年的“肖田地突围”令日军指挥官惊呼“此中必有名将指挥”;以少胜多的“冰趟子战斗”,敌人惊呼“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遗憾的是,他不仅要面对敌人的抓捕和围剿,还要承受来自党内的压力和委屈,两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那可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仅仅是因为生活环境恶劣、胆小怕死就选择了当逃兵甚至当叛徒。而赵尚志却没有因此灰心、气馁,一次次向党组织申诉、表明心迹,并用更坚决、更勇敢的作战来书写忠诚。
被开除党籍后,赵尚志写过不止一封请求书、申诉信。我一直在想象他写这些信时的心情,是不满、愤怒?是悲伤、委屈?还是索性撂挑子不干了?这些我们常常会有的情绪,在他的信里却一点儿没有,“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一生的任务”“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放弃一天对我的领导”,我们从这些话语里能够读到的,就是一片赤诚,就是强烈的抗日到底的愿望。也许这正是我们与英雄人物的差距,也是我们能够从英雄身上汲取到的力量。
在新时代辽宁精神的表述语中,“忠诚担当”是核心要求,体现了长期以来辽宁人民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坚定信仰和担当奉献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怀,就让赵尚志的故事来告诉你。
第一次被开除党籍——坚持革命,继续战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赵尚志因参加反日爱国活动,已经被捕入狱一年多。同年12月,他经党组织营救出狱,随即便投入到了反日斗争当中。
1932年6月初,赵尚志受中共满洲省委委派,以省委代表身份来到巴彦游击队工作, 在队内担任参谋长、政委等职。
1933年初,在日伪的残酷镇压下,在东北地区从事抗日斗争的巴彦游击队惨遭失败。队伍解体后,游击队负责人张甲洲、赵尚志等前往哈尔滨,向中共满洲省委作汇报。
当时,省委不恰当地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身上,认为是赵尚志不讲少数民族政策,才致使部队陷入孤立,遭到严重打击,认为赵尚志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令其进行检讨。
面对省委的决定,赵尚志并不想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但说他犯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执行少数民族政策,他想不通。省委最后决定给予赵尚志开除党籍的处分。
赵尚志虽然被开除党籍,但他不改初衷,继续坚持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10月,赵尚志在珠河县建立起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并被选为队长。1934年5月,率队攻打宾县县城,6月在宾县三岔河与日伪军激战,连连获胜。8月15日,赵尚志率队攻袭敌军重要据点五常县城,敌人闻风丧胆,万分恐惧。
抗联老战士韩光曾经在回忆录中写道:“记得在1933年初,巴彦游击队失败后,满洲省委将此归罪于赵尚志而决定开除了赵的党籍。一个深夜里,我俩谈心,他说,巴彦游击队失败后,满洲省委把他开除后就不管了,不要他了。自己苦思了几天几夜,睡不好觉。最后也想开了:开不开除,是组织的事;干不干革命,是个人自己的事。……赵尚志这段肺腑之言,足以说明他对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和抗日救国是何等忠诚,何等坚定。”
赵尚志以自己对党忠诚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指战员和群众的信赖。1935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认真审查了赵尚志被开除党籍的问题,并根据其实际表现,作出了《关于恢复赵尚志党籍的决议》,其中写道:“赵××同志,在被开除以后在民族革命战争的烈焰中能继续艰苦工作,在与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斗争的过程中表现了坚决勇敢的精神,在实际工作的环境体验中,使××同志感到需要党的领导。”
对于这段历史,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代理书记的杨光华回忆:“党开除了他,他也在革命,这是难得的革命精神。”
第二次被开除党籍——义无反顾,信仰不移
1940年1月,赵尚志赴苏联伯力参加中共吉东、北满省委代表联席会议。然而就在这时,传来了中共北满省委作出“永远开除赵尚志党籍”决定的消息。
赵尚志被永远开除党籍的主要原因是,北满省委错误地听信了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戴鸿宾、第六军第二师师长陈绍宾的“汇报”,认为赵尚志不仅推行“左倾关门主义路线”,而且“时常流露出反党反组织行动”。
赵尚志第二次被开除党籍后,内心万分痛苦,但他仍义无反顾,十分坚定地开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赵尚志率领队伍在黑龙江鹤立、汤原一带展开对敌侦察,同时进行抗日宣传,用行动表达为驱逐日寇、救国救民的神圣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与此同时,赵尚志屡次给党组织写信,表明自己的心迹,请求党组织进一步审查。展读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这些赵尚志的手迹,可以看出,从被开除党籍那天起,直到他牺牲前,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
在1940年3月20日赵尚志给中共北满省委的请求书《请求重新审查改变开除出党的决议》一文中写道:“我相信党组织不会认为我是奸细叛徒,我希望在工作中来证明我的忠实,我应该向党提出意见,就是重新审查改变开除出党的决议。”“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因为我参加党做革命斗争已将十五年,党的一切工作,就是我的一生的任务。我请求党重新审查,同时我认为不能把我从党的队伍里清洗出去,那将是同使我受到宣布死刑一样,我万分的向党请求党的审查,给我从组织上恢复党籍,领导我的工作,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能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
6月20日,北满省委对于赵尚志的申诉作出答复,只取消“永远”二字,改为“开除赵尚志党籍”。
壮烈牺牲——遗愿已了,浩气长存
赵尚志是日伪当局的心头大患,敌人为了抓捕赵尚志,想出了一条毒计。他们秘密派遣特务接近赵尚志,骗取了他的信任。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率领部队攻打黑龙江鹤立县梧桐河伪满警察分驻所时,被潜伏在身边的日伪特务刘德山从背后开枪击中,赵尚志强忍剧痛,回头将刘德山击毙。
赵尚志在昏迷中被俘,面对伪满警察的审讯,厉声呵斥:“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我死不足惜,今将逝去,还有何可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尊严。赵尚志被俘8小时后,被敌人杀害,时年34岁。
赵尚志牺牲后,遗体辗转运到佳木斯,伪三江省警务厅厅长田中要次下令,警备员残忍地割下了赵尚志的头颅。尸体扔入松花江冰窟,头颅装进一只特制木匣,由伪兴山警察署特务室主任东城政雄坐飞机运到长春,在伪满治安部内部巡展,之后下落不明。
赵尚志将军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首先就是赵尚志将军最大的遗愿,恢复党籍的问题。1982年,中共黑龙江省委作出决定:“赵尚志同志的一生忠诚党的事业,是个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省委决定,撤销1940年1月中共北满省委《关于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定》,恢复赵尚志党籍,推倒强加给赵尚志的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至此,这一组织处理错误终于得到纠正。
寻找将军的头骨是赵尚志当年的老部下、东北抗联史的研究者们另一个未了的心愿。2004年,经过长达60年的寻找,他们终于在长春净月潭公园一片遮天蔽日的松林中找到了将军的头骨。2008年10月25日,朝阳市隆重举行赵尚志烈士颅骨安葬仪式和赵尚志纪念馆开馆仪式,抗日英雄终于魂归故里。
人物
里蓉
辽宁省档案局(馆)副局(馆)长。
1937年12月1日,赵尚志写给各师个别负责同志的信。信中强调了加强组织纪律的重要性,指出:
诸同志是忠诚革命的负责者,应当处处站在为革命利益而斗争的观点上,必须集中全部精力于革命事业,深切了解在革命斗争益趋紧张和艰苦环境中,自己所担负的重责,如果诸同志在党政工作上军事方策上都能改正以前错误,积极进步,更对于任何细小事件及生活享受处理皆能适应,即代表群众真正利益,自然会得到下级群众拥护的,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群众衷心爱戴的干部,才算真实执行了增进革命工作的有利条件。
(本文照片由辽宁省档案馆提供)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