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大棚里的蘑菇专家——记省农科院驻岫岩满族自治县科技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季军
本报记者 孔爱群
一大早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红旗营子乡矿山村,指导香菇发菌期环境管理,下午1点半赶到哈达碑镇,给菇农做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接着又来到雅河街道洪家堡村食用菌示范基地,查看大球盖菇播种情况……
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村跑到另一个村,从一个大棚钻进另一个大棚,这是省农科院食用菌栽培专家张季军的工作常态。
大棚是食用菌生产一线,作为驻岫岩县科技扶贫工作队队长、食用菌科技特派团团长,张季军深知一线的重要性,要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不上一线哪成?
岫岩县是食用菌适生区,食用菌已成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辐射24个乡镇、196个村。随着栽培量的增加,“林菌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减少木屑消耗量,又不影响产业发展,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2015年,张季军在下乡走访时发现,菇农还采用传统方式栽培香菇,如改用层架栽培模式,不仅能增加200%的土地利用率,还可以提高优质菇发生率,利于缓解“林菌矛盾”。在张季军的指导下,当地种植大户最先行动,杨家堡镇团山子村赵广宇的50多个大棚全部采用层架栽培模式,今年他在张季军的帮助下新建了一个双层棚,增收1万多元。
为引导菇农走品种多元化发展之路,张季军首次提出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羊肚菌的想法,并形成配套栽培技术,填补了北方地区羊肚菌人工栽培空白;他还取得用玉米芯和杨树木屑栽培滑菇的发明专利,并在东部山区转化,为当地滑菇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几年间,张季军带领团队建立滑菇示范基地、大球盖菇示范基地和羊肚菌示范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带动周边地区以每年30%的栽培量快速推广。同时,为当地培养了20名科技带头人,建立科技示范户30户,扶持食用菌企业4个、食用菌合作社12个、贫困村8个、建档立卡户20户。
作为全省首屈一指的食用菌栽培专家,张季军先后获得香菇、滑菇等国家发明专利6项,制定辽宁省食用菌地方标准5项,培训食用菌技术人员1.5万多人。
去年3月,张季军被派驻到岫岩县杨家堡镇任第一副书记,下乡次数更多了。
岫岩山区,交通不便,来回几百公里,张季军的车,三年跑了16万公里。谈起基层的苦和科技推广的难,他一句话带过:“能为农民增收尽一分力,有一种成就感。”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