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球员逐年流失 辽足错过后备人才断档
本报记者 黄 岩
辽足失去中甲资格,最让人感到可惜的,是球队已经建设好的青少年梯队。一损俱损,这些刚刚走上足球之路,甚至已经踢出一些名堂的小球员,目前也都面临困境。
总有人说,辽足的问题是年年卖掉当家球星,导致实力衰退。这其实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在一个联赛中,豪门俱乐部的目标是追逐冠军,为此不惜大手笔引援;中小俱乐部的目标是“活下去”,靠卖球员维持正常运营。这是各国足球联赛的常态,欧洲有很多俱乐部成为“青年球员加工厂”,健康的联赛应该有这样的生态链。
将辽足比喻为中国足坛的人才宝库并不夸张,但这座宝库也创造了中国足坛人才流失的纪录。从1995年国脚黎兵以当时创纪录的64万元转会费转会广东宏远队开始,辽足的足球人才开始源源不断地外流。尤其是李铁、李金羽、张玉宁那批险些在1999年创造“中国版凯泽斯劳滕神话”的“辽小虎”和杨旭、于汉超、张鹭这一批1987年前后出生的足球精英,除肇俊哲外,几十名中国足球顶级球员被辽足俱乐部转让。等杨善平、于世林、金泰延这批球员卖完之后,辽足的造血功能渐渐枯竭。
为何会枯竭?原因明摆着,青训没抓上去。一位辽足俱乐部人士表示,辽足后来失去一些成建制买下外来球队的机会,加上自身对青少年球员培养不足,优秀的年轻球员成为稀缺品,如果2008年能把青训梯队建立起来,到现在10余年工夫,年轻球员成长起来,辽足完全还可以走卖人赚钱、小本经营的发展之路。只是,当时辽足队中于汉超、杨旭双子星耀眼,球队成绩在中超联赛位居中游以上,俱乐部未能未雨绸缪,错过了抓青训的时机。
辽足走到如今的地步,关键是自身青训出现严重断档,再无球员可卖,依靠转让球员维持运转的模式无以为继。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