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养殖助力太行山区农户增收
新华社太原6月1日电(记者孙亮全、胡靖国)“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很难想象,古诗中描写的这种农家闲适场景能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太行山区。
以煤闻名的山西,其东南部晋城市阳城县也是重要产煤区,但这个县的桑蚕养殖近年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手段。
阳城县寺头乡三合村的曹阳红和李粉苗夫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们从10多岁起开始养蚕,持续至今已有30多年。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养,后来养的人越来越少。”52岁的曹阳红说,因父母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他不能出门打工,养蚕是他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地处晋东南太行山区的阳城县古称获泽,是著名的蚕桑之乡,栽桑养蚕是阳城县的传统产业。因海拔高、温差大,当地产出的蚕丝质量上乘。
寺头乡乡长王江燕说,当地至今流传嫘祖养蚕缫丝的神话。在寺头乡张家庄村,有一棵高20多米、直径约3米,需要四五个人才能环抱的千年桑树仍枝繁叶茂。
“从记事起,家家养蚕。”58岁的阳城县财政局工作人员栗伏亮说,最红火时,晋东南有多家大型缫丝厂,后来产业没落,企业也逐渐消失。
“养蚕需要全程精心对待,湿度、温度和消毒都有严格要求。随着农村年轻人外出,养蚕的人家逐渐减少。”李粉苗说。
为了给“留守”农户找到致富门路,当地政府近年致力于恢复桑蚕产业。“一簸桑蚕两千元,一茬只需30天,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养。”王江燕说,解决现存制约因素后,这是一个能令“打工没人要、家里走不开”的“留守”群众增收的好门路。
通过外出考察、实验,他们将个人散养,变成了“公司+农户”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当地能人张建军回乡投资数千万元,建起了育种基地、缫丝厂,并负责蚕丝产品生产开发。
“养好小蚕7成收,养蚕70%的风险在前10天。刚开始的蚕种只有针尖大小,免疫力差,易生病,这也是老人养不了的原因。”张建军说,现在改由公司规模化育种,蚕长到一定程度再分散给农户养殖,结茧之后企业回收,避免了养殖风险。
破解制约难题后,阳城县寺头乡、次营镇等乡镇桑蚕养殖产业逐渐恢复。养蚕带动了种桑,寺头乡前几年萎缩到4000亩的桑园面积今年恢复到7000多亩。张建军的企业去年生产了上百吨蚕丝,大部分出口到意大利。每年养殖4茬30簸蚕的曹阳红,也有六七万元收入。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