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时评:“人民至上” 历久弥新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10日电 体育时评:“人民至上” 历久弥新
新华社记者张云龙、王春燕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深刻揭示新中国体育事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68年来,“人民至上”的中国立场历久弥新,彰显情怀。
从被讥为“东亚病夫”到成为世界上的体育大国,从奥运会奖牌榜稳居前列到健身设施遍及城乡,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本质从未偏离“人民至上”四个字。
“人民至上”体现在党和国家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1995年,关于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2009年,设立首个全国性体育节日“全民健身日”,首部以全民健身为宗旨的行政性法规《全民健身条例》实施。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人民至上”体现在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赛事“全民共享”的理念上。2017年天津全运会首次将群众项目纳入其中,近8000名业余选手、民间高手登上了全运会决赛阶段的舞台,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彰显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价值导向。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提出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有助于逐步解决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让更多青少年体验冰雪运动的快乐和魅力,让冰雪运动成为更多中国人的健身载体和生活方式。
“人民至上”体现在体育强国不断加快建设的步伐上。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现代化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关怀。正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目标导向,着眼于建成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等目标的实现。
“人民至上”实现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体育事业的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危及全人类的健康,但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让全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西方媒体曾诟病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但事实证明,这种举国体制的目的,是从国家层面谋划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健身需求,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围绕人民,“人民至上”始终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