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器乐
□马卫
上世纪70年代,乡村没有真正的器乐。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响器,黑水凼叫锵锵器,因为是两爿铜做的钹,发出的声音是“锵,锵,锵锵锵”,故得名。配套的还有锣、小鼓等,作用有两个:送死人上坡;喜庆的事,比如迎娶新娘子,迎接知青下乡,粮食丰收了给大队或公社报喜。
当年的黑水凼,只有两个人会器乐,一位叫龙国勋,会吹笛子,他读公社初中时老师教的。笛子是自己做的,音不准。据说,他前前后后做了100多支,但没有一支音是准的。他爸骂他糟蹋竹子,还用竹条子打他。那年代的农村,竹木也珍贵。
大队小学有位民办老师,叫吴二胡,因为他会拉二胡,自己制的。做二胡需要马尾上的毛,只有军区养有马,为了得到这毛,他托了无数的人。最后是他姐夫的老表的姑姑的儿子的同学,是公社的武装部长,和驻军有工作联系,才扯到了几根马尾上的毛送他。
二胡做成了,但他拉不出一首曲子,那音就是“杀鸡杀鸭拉锯条”,但他有空就一个人拉,没人听。
后来大队小学分来一位“工农兵学员”,县中师毕业生,教音乐。
学校有台破的脚踏风琴,音乐老师专用,上课时叫男生抬到教室。风琴常罢工,她只好清唱,比如《我的祖国》《翻身农奴把歌唱》等当时的主旋律歌曲。
她还有部手风琴,仅限于文艺演出时用。这是正经八百的黑水凼第一部乐器。但她只会演奏一首曲子——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名曲《小路》。
乡村的器乐,太少,因为总体上,农民的文化还是较低。还因为沉重的生活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吃不饱饭,还谈啥音乐?《乐记》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物质贫乏,思想受制,乡村不可能有太多的器乐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在农村家里见到有吉他,有电子琴的,已占了相当比例。在铁峰山上,我还见到一户农民家有电吉他,他家读职高的孩子买的。
乡村器乐越来越多,因为当代农村,有更多的欢乐需要抒发,有更多的幸福需要演奏。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