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问津
□曲荣恩
津,渡口。问津,探询渡口,比喻探询价值或情况。陶潜《桃花源记》写,有渔人发现了一个隐于世外的美好地方——桃花源,消息传开,有人去寻找,没找到,“后遂无问津者”。美好的事物是应该探寻发掘的。本人生于辽河水畔山阜,常常在登山临水之际,望莽野长天,沉思辽河的身源、历程与精魂。
辽河,从历史的幽冥中走来,伴着远古的荒漠与苍凉,在关东大地缓缓流淌;它见证了东北南部沧海桑田的变迁,也看惯了无数英雄业绩更迭,在血泪悲欢的离合聚散中,谱写了中华民族一部凝重深沉的乐章。辽河像躺在中华大地东北一方的巨人,他伸展出双臂,一臂西斜,指向阴山-燕山造山带、河北北部七老图山脉,这里便是西辽河发源地。他的另一臂伸向长白山系的哈达岭山麓,那里是东辽河的发源。两臂转折聚结,东、西辽河在辽宁省昌图县两源流汇合,构成躯体,这便是辽河的干流,始称辽河。辽河干流继续南流,经康平、铁岭、沈阳、辽中、盘锦等县市,分别纳入招苏台河和秀水河等支流后,曾在盘山县分成两股。一股西行,经盘山县纳绕阳河后入渤海;另一股南行,称外辽河,与浑河、太子河汇合后称大辽河,于营口市入渤海。两条入海河流,又正如躺在阴山余脉与渤海之间平原上的巨人两条腿,足抵汪洋浩瀚的大海,完成了他汇百川、养生灵、入无涯的永恒境界。而今,我站在舜封五大镇山——北镇医巫闾山之巅,遥望辽河,如屈原问天:“应龙何画?河海何历?”探寻你的源头文明,感知你孕蓄生灵的艰辛,礼赞你天造地设的画图,追踪你功德圆满的归程!
辽河西源老哈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它丰富了中华文明。阜新查海文化遗址石头摆放的20多米的“巨龙”,无疑为中华第一龙;赤峰“中华第一玉雕龙”,牛河梁古墓出土的玉猪龙,都印证了龙的源头。中华民族一向以“龙的传人”自居,辽河流域的龙文化,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并进”的格局。“红山文化”的先民,在辽河流域繁衍生息,奋斗成长,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族谱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辽河文化有鲜明的兼容性。沿燕山余脉放眼纵览,多民族文化遗迹荟萃,珠玑璀璨。朝阳的北塔,义县奉国寺,世界最古老最大的彩塑佛像群,北镇古城内的崇兴寺双塔,这些精美壮观的建筑,都融合了中华多民族的智慧。
河流是文明的发祥地。不废江河万古流,人类文明在前行发展。回首世界原创文明,多已黯然沉落,人类早期文明的重心——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如今形销魄散,只能在重裹的黑袍与硝烟中,追想它的存在。然而,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却依然挺立在东亚大地,熠熠生辉。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构成的一部分,它曾为中华文明的厚重与风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它也必将紧贴母亲黄河文明,让古老的红山文化浴火重生,辉耀中华,光照世界!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