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防洪”在防汛大考中彰显中国智慧
近日,南方多地防汛形势严峻。未来几日,长江中下游各江段还将相继出现洪峰。为保证旅客列车安全、准点到达。南方多地铁路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大量工作人员上线巡查检修。值得关注的是,科技“硬核”助力防洪,使得防洪减灾变得高效率、智能化。
无人机、机器人、5G技术……随着国家防汛减灾体系的逐渐完善,防汛抗洪能力大幅提高。尤其在铁路等交通领域,智慧防汛手段频频亮相,智能机器人“冲”在抗洪第一线……防汛领域管理思路和应用技术的创新,让防汛抗洪变得更智慧。
今年防汛抗洪中,这些热门技术大显身手,一系列“黑科技”全方位帮助防汛抗洪工作,有效提高了预警抢险的机动性和时效性。武汉铁路部门在确保雨中徒步巡查和机车添乘巡查的基础上,还投入使用防洪专用无人机,在汛期来临前针对山高坡陡和危石等无人能及的隐蔽地段,进行空中“俯视”巡查;利用“水下机器人”检测机针对雨前雨后涨水情况检测高铁桥墩设施安全情况等,通过一系列“科技化”手段巡查确保防洪隐患一处不漏。
为了减少汛情带来的影响,交通运输部门不断创新思路,积极加强防汛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防汛成效。为防止汛期高铁沿线山体发生落石溜坍、路基下沉等地质灾害影响列车运行安全,铁路工作人员巡山巡河前“扫码打卡”,巡查结束后在山顶“扫码确认”,就能保证不遗漏任何一个隐患点。
从科学防控疫情到采取“重车压桥”的科学防灾措施,我们看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坚定和从容,面对不可抗力的天灾,我们在一次次危机处理中汲取经验、完备救援设施、完善救援体系,锻造了一支支不怕艰险、迎难而上的“科技尖兵”,为防汛抢险科学决策提供了便利。
防汛抗洪工作,考验的不仅是交通运输企业日常的防灾减灾演练成效,更是身处非常情况下灵活应变的能力和担当。推行智慧防汛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只有将智慧防汛列入工作常态化管理,才能不断完善防汛体系,改善防汛预警,实现科学决策,齐心协力固守防汛底线。
来源:西安网
文字:李喆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