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脱贫质量 增强脱贫可持续性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北京日报》撰文认为,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脱贫的质量,增强脱贫的可持续性。农村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事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
从全国脱贫攻坚的情况看,当前仍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一是目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二是一些贫困地区虽然实现了脱贫,但并没有建立起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现有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大多是因病因残、缺乏劳动能力引起的贫困,需要政府财政兜底来解决,而贫困地区地方财力有限,如果缺乏来自上级政府和外部的支持,地方财政将难以承受。四是由于政府把大量资金投向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对处于贫困线边缘的低收入人口产生了一定“挤压”效应。据统计,2014年至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20%的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仅有3.5%,其中2014年和2016年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8年,尽管20%的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名义增长率达到11%,但中等偏下收入户名义增长率仅有1.9%。根据农村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的变异系数,由2013年的0.7提高到2017年的0.74,2018年又进一步提高到0.76。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异在不断扩大,这种状况直到2019年才有所改观。
因此,在“十四五”时期,既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又要发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尽管到2020年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即将实现,但由于前述的影响脱贫质量和可持续性的不稳定因素,“十四五”期间仍需要花较大精力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进一步提高脱贫的质量,有效防止低收入人口返贫致贫,切实增强脱贫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十四五”时期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把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也就是说,在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战目标之后,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要建立政府涉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并将长期以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扶贫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逐步扩大和延伸到支持乡村振兴上来。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农民稳定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反贫困是一个永恒课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意味着反贫困的终结。随着超常规的脱贫攻坚战的结束,我国的贫困问题将转变为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问题,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也将提上议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反贫困战略需要实现三大转变,即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转变,由收入贫困治理向多维贫困治理转变,由超常规扶贫攻坚向常规性贫困治理转变。实现这种反贫困战略的转变,需要改变过去那种超常规的扶贫举措和做法,树立常规化、制度化的贫困治理思维,建立城乡统一的贫困标准和减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