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培育的第一代画家—— 王绪阳用现实主义作品延展鲁艺精神

《黄巢起义军入长安》(局部)

《运河上》


连环画《我要读书》

沈周《庐山高图》

《军粮》
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王绪阳是与东北鲁艺同步成长的新中国第一代画家中的优秀代表。在鲁艺精神的指引下,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学习与艺术创作是东北鲁艺的缩影与印记,映射了鲁艺精神的时代光辉。
1932年,王绪阳出生于辽宁庄河的一个小山村。他自幼喜爱画画,但身处战乱年代,小小年纪即饱尝了生活的困苦与磨难,目睹了旧社会的黑暗。1948年,鲁迅文艺学院在沈阳复校成立东北鲁艺,王绪阳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从此开启了艺术人生。他是新中国培育的第一代画家,鲁艺使他成为一名有觉悟的革命文艺工作者。1952年,王绪阳毕业留校任创作员,他的毕业作品是年画《参观苏联集体农庄》,获东北年画一等奖,其创作已初步展现出刻画人物形象和驾驭宏大场面的能力。
连环画《我要读书》获全国一等奖
在鲁艺精神的培育与指引下,王绪阳在连环画创作中展现了生活积淀所赋予的敏锐视觉感受和超强构图天赋。
《我要读书》连环画是根据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由王绪阳、贲庆余于1954年至1955年合作绘制,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63年,荣获首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一等奖,先后以多国文字、多种版本再版,大量发行,并在多国展出,深受好评。
《我要读书》由88幅画配以文字组成,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新旧连环画交替中新的编绘探索取得成功的标志。作品运用中国画的白描与西洋画的素描结合的手法,通过大量的黑块运用产生版画效果,从而更好地反映出故事深沉凝重的主题。同时,近远景及特性画面的合理应用也使这部作品在反映人物性格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成功地塑造了高玉宝及其母亲等人的艺术形象。整部作品在人物的心态表现以及氛围的渲染上,用笔简练厚重、苍劲独到,生动反映了一个被贫困与黑暗势力剥夺了学习权利的孩子,读书就是他最大的梦想。
当时美术界认为,《我要读书》创造真实的形象、运用艺术的语言和纯朴的风格,在连环画创作中起到了推进和开拓性的作用。把连环画从以类型脸谱图解故事情节提升为美术创作,标志着我国连环画的发展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飞跃来源于创作的深入。
1954年,春寒料峭时节,王绪阳和贲庆余背着行囊来到辽南复县(今瓦房店市)孙家屯高玉宝的家乡探访、调查,收集创作素材。那时贫穷的复县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非常荒凉。刚开始,他们感觉没什么可画的。但生活一段日子后,他们体验到了书里所描写的一切,书里的人物、环境有血有肉地在心中立了起来,切实理解了真实在创作中的魅力。
以现实主义理念创作经典作品
在艺术创作上,王绪阳是鲁艺精神的践行者,他坚持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在融入生活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机吸收民族绘画形式以及西方绘画的造型因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绘画风格。王绪阳在连环画、历史画、水墨画等创作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他所创作的《我要读书》《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中流砥柱》《军粮》等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1959年,王绪阳创作的《黄巢起义军入长安》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文物。
《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为巨幅历史题材绘画,是王绪阳以工笔重彩这一民族绘画形式,以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一唯物历史观给予历史的、真实的艺术表现。长卷以仪仗-主要人物黄巢-侍从来布局,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飘扬的经幡格外灵动,使得画面气势非凡、虚实结合。在创作中,王绪阳大胆用色,以精细工笔淡彩、重彩相结合。例如打碎的石狮以淡彩渲染,留下大量空白,与重彩渲染的黄巢及围观百姓相呼应,视觉上松紧结合,这是对传统艺术的创新。整个仪仗队伍紧张有序,相比传统艺术中的出行图又增添了动感,增加了画面的叙事性。在画面中,王绪阳引入了不少女性及儿童形象,展现了群众在历史事件中的样貌,是一种写实人物画的创新。
王绪阳认为,绘画首先要投入感情。在创作时,要先让故事感动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其次,要有高度严谨的创作态度。严谨的创作态度体现在大量的生活体验、素材积累,不断的揣摩、修改及对时代的使命感中。再次,要有合适的表现方法。文艺创作不能单凭感觉,要依据题材以及自身所擅长的手法进行创作。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王绪阳重获艺术新生,他先后创作了《冰湖鱼跃》《中流砥柱》等作品。从他的绘画中可以看出,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仍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画家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时代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经典鉴读
五色之墨发挥得淋漓尽致
JIANDU
沈周《庐山高图》
本报记者 凌 鹤
沈周,字启南,明代绘画大师。一生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门画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经典作品有《庐山高图》等。
代表作《庐山高图》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庐山高图》是沈周41岁时为他的老师陈宽(字孟贤,号醒庵,今江西清江人)70岁生日祝寿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主要借鉴了元末画家王蒙的笔法精髓,表现名山蓬勃氤氲的气象。
全画布局气韵贯通,布景高远深幽,缜密繁复。山石皴法多用披麻解索皴,浓墨点苔,墨笔丰健,用墨较干,湿笔刷染。近山用短披麻皴,浑厚自然。与中部斜上嵴状山势相分处,用焦墨连皴带擦,行笔迅疾、准确,有韵致地用焦、枯之墨将山势推到面前。中间斜山梁处勾以次淡墨,用皴稍少,分层用淡墨刷染,墨虽浅但不显薄,通体色调灰白,造成中间有空灵之感而不阻塞。通观全画,虽然以淡色为主,但枯、润、浓、淡、焦五色之墨的精彩效果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功力高深。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因此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明代大学者、画家杜琼评价:“启南所画,素善诸家。今又集众长而去取之,其能返其本乎?”是说沈周在书画艺术上是集大成者,他借古开今,南北兼宗,为文人画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明代文学家王穉登认为:“沈周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其画自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沈周的艺术影响传至当代仍具有巨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中国水墨与西方光影结合
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促进了美术创作的繁荣,出现了文化多元的局面。王绪阳保持冷静的思考,不为时潮所动,坚持鲁艺传统,坚持关注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不断进行着新的艺术追求与探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王绪阳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用不同的笔墨形式去探索和表现生活在那里的人,创新了更多的艺术表现方法。如,有机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光影因素,使水墨与光影融为一体,结合画面留白的方式,构成了王绪阳新时期绘画作品的显著特点。这是王绪阳对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感悟。这一时期,大型革命历史画、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频出。这种源于人民与社会生活的艺术,也印证了鲁艺精神的生命力及其时代的延展性。
王绪阳曾说:“光有真情实感是不够的,还要有真知灼见。因为我们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我们既不同于自然主义者,也不同于超现实主义者,而是要透过生活的现象,形象地反映生活的本质,从而达到教育和鼓舞人的目的。”
艺术微论
以书入画是中国画创作的有效途径
凌 鹤
中国画在当代创作中,笔力不足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大家都在说书画同源,即是说书法与国画有着直接的渊源。以书入画是国画创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书入画,就是要把书法用笔灵活的基本功运用于中国画的造型与构图,如中锋行笔、提按有度、浓淡相兼、使转得当等,都会增加中国画的表现力。
其中,骨法用笔是中国画的核心笔法。骨法用笔是说笔与线要有生命力,有力度和筋骨,不能漂浮、犹疑、软弱。骨法用笔支撑起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没有精气神的中国画是伪国画,没有审美内涵。
以书入画直接提升了国画的笔墨韵味与意蕴。谈到山水画中以书入画的典型,艺术大师黄宾虹无疑是一座高峰。通过对黄宾虹山水画的书法解读,可以获得有益的启迪。
黄宾虹的山水画用笔打破了各种皴法的界线,以及各种繁杂的山水技法的束缚,代之以典型的书法用笔,不管是山的点染,还是水的勾勒,皆非一般意义上的画出,而是如书法般地写出,笔墨纵横,气势磅礴,超形入神。
画竹大家郑板桥的大量墨竹图,运笔、线条皆吸纳诸多书法家的优点来丰富自身艺术语言的表现力。郑板桥画竹下笔稳、准、狠,线条深深扎在纸上,如锥画沙,竹子的生命力跃然纸上。“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此吾画之取法于书也。”郑板桥说他的画取法于苏轼和黄庭坚的书学风貌。郑板桥的画中无处不运用着书法的笔法,而且不是机械死板地学,而是在思想上进行加工、融合,再通过其手法表现出来,使画面栩栩如生。
书法、国画,都是国粹,其艺术息息相通,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民族特有的艺术都会因其文化底蕴而独具生命力。在中国画与时俱进的发展中,以书入画仍是画好国画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