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动物的相爱相杀
张 瑜
提示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历史就在人与动物的相爱相杀中不断更迭。人类生活处处留有动物的印记,社会变迁和文明兴衰也难与动物分割,但随着人类迈向工业文明,人与动物的关系却开始从亲密变得疏离,甚至充斥伤害与杀戮。以呈现人与动物关系为内容的《亲密关系》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八种动物以及它们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客观陈述之下,对于人与动物间爱与尊重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与思考。
动物成为我们的朋友
谈及动物,总会想起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尽管我们口中时时提及,但不争的事实是,如今,各种各样的动物朋友们距离人类生活的区域已越来越远,甚至它们的样貌我们也仅能在动物园或者电视里看到。但回溯到人类农业社会时期,很多动物却是人类日日相见、如影随形的伙伴,它们与人类相伴相生,甚至与人类一起推动了社会进步,亲密程度远非“朋友”二字可比拟。
近年,动物与人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直是学者关注的课题。英国著名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布莱恩·费根编著的《亲密关系》一书,就是一部讲述人与动物关系的历史著作,他把考古学和人类学知识相结合,让狗、山羊、绵羊、猪、牛、驴、马和骆驼这八种动物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下,通过呈现这八种动物被驯化的过程,再现了动物与人类一起从对抗到依存再到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
作为一部书写动物故事的书籍,费根创作的《亲密关系》一书与笔者最近在读的《昆虫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让人类直面身边的动物或生物朋友们,关注和探寻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的生命体。但有别于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里对多种昆虫习性和生活精细的描写,费根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八种动物,而且从宏观历史角度专注于描述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动物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动物改变的历史轨迹
尽管人类驯化动物最初建立在人与动物各取所需的前提之下,但双方互利共生关系的达成让人与动物变得亲密无间,在这一过程中,动物默默地帮助人类推动了一场场社会变革,这些动物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费根通过《亲密关系》让我们看清了人类在与动物配合之下完成自身进步和社会更迭的历史。
比如书中提及,从对野生动物中的猪、山羊和绵羊、牛进行驯化开始,人类拥有了稳定的肉、奶、皮、羊毛以及脂肪和其他副产品。而随着人类食物获得方式的改变,猎人变成了农民,他们不用再东奔西走,而是立足于土地、羊群、牛群和牧场,对动物的需求改变了人们早已习惯了的生活节奏,也促成人类社会地位和威望的分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人类对驴、马和骆驼等驮畜的驯化则为交通、商贸和战争提供了“盟友”,促成商业贸易的繁荣,甚至工业文明的到来。人和动物在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正如美国博物学家罗杰·卡拉斯所说:“地球有两个子民,一个是人类,一个是人类的动物伴侣,是动物帮助人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轨迹。”
重新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
人和动物因满足各自所需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二者亲密关系的程度甚至影响财富的获得和阶层的划分,这样的关系一度让人们对动物倍加关爱和尊重。许多中世纪的农民和他们的家畜同住一屋,能够记住每一只动物的模样,而骑士必须与他的战马合二为一,有经验的游牧民会从骆驼的鼻息里感知前方的土壤和气息……
尽管动物帮助人类克服了数之不尽的困难,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却并未经受住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工业文明的冲击。费根在书中分析了人与动物亲密关系瓦解的过程。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到来,人们对肉类需求激增,导致畜牧业显著扩大,役畜逐渐成为公共商品,随之而来,人类与家畜那种亲密关系瓦解了;而面对有轨电车和内燃机的兴起,以马匹为动力的交通工具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随着时代变迁,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消失在不断加剧的裂痕之中。
费根深知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不断变化的社会规范和转瞬即逝的时代潮流所支配。面对人与动物难以调和的矛盾,他在最后两章提及动物保护运动和动物现当代生存状况,并谈起人类从动物身上获取食物和进行活体解剖、对动物权益的关注等社会问题。他认为,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我们有能力压迫动物,动物却无力反抗,这似乎加重了人类的责任。他说,“无情的剥削和自我利益面前考验着我们的道德水平和利他主义。”而对于永恒而又不断变化着的人与动物的关系将何去何从,费根认为,历史提供了背景,却没有给出答案。也许,在新的环境和社会背景下,人与动物的关系亟须重新认识和理解。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