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化自觉的深厚意蕴
宋 爽
理性成熟的文化自觉包含源于对本土文化的文化自知、文化自我觉醒、文化反思、文化的理性审视、文化发展的洞察力,也源于由比较而来的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分析、借鉴和融合,既清晰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各个文明的优势所在,也充分理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是在气度胸襟、理性认知之中看清文化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脉络,而后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系统整合认知。这一认知越是清晰准确,文化自觉就越为理性深刻。
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
文化自觉客观地解释了一个民族、国家文化所需的一种共同认知和共同理念的形成,是群体在共同地域生活中形成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知其历史脉络源头,知其发展过程,知其形成特点及其原因,并且能够感知和认同其现状及发展未来。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核心的文化的自知之明是文化提升转型的自主能力,也是适应环境和自主地位的必然需要。文化自觉这一范畴,超越个体认知自觉的范围,指向群体、民族、国家的自觉,在文化自觉中不仅有主体关注,也有他者关注,把本民族文化作为基点,理性分析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差异性,才能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也体现在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与多种文化交融的过程里,更体现在中华民族历经各种磨难后形成的共同民族性格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博大精深、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根基,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熠熠生辉几千年,这些文化已积淀成为瑰宝,深深刻印在中华民族的心里。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明碰撞之中的“体”“用”之争,并没有得出成功解决的答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完成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革命文化源于历史发展的实践需要,指导实践也凝结实践结果的提升,蕴含着牺牲奉献、艰苦奋进、自力更生的开拓精神。从血与火的找寻道路之选,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信仰之选,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之选,都是向历史致敬、向人民致敬的文化选择。
经历了革命文化的洗礼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坐标中已然找到自身定位,增添了底气。文化发展的线索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关联,与世界发展有着相互影响,厘清其发展的脉络与缘由,是文化自觉的根本。
文化自觉的主体与目标
在文化自觉的主体中,学术界在理论提升完善和宣传普及方面作用重大,最终目的是形成公民的文化自觉,使之成为自然,成为常态。
文化皆分层次,最外层为物质文化,中间层为制度文化,中心层为精神文化,核心则为人格。因此,建立公民文化自觉就是建立公民的人格的自觉,即自觉人格。自觉人格的内涵和外延,就延展到外层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可以包括文化认同、文化修养、公民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文化自觉不仅仅局限于对自身文化的知其源、懂其流,拥有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的原义,亦是形成全民族自觉人格的前提,是文化灵魂的自觉和文化人格的自觉,是对历史、文化、国家、政党的自觉和认同。
文化自觉的理性内核
文化自觉有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即理性内核。理性内核就是对文化自觉判断的标准性问题,理性合理的文化自觉,需要气度胸襟、系统认知、理性分析判断,也需要认清历史发展、看清现实际遇,并且能够厘清二者关系进行系统整合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系统认知的基础上,对现有文化产生共鸣,才能对现有文化提出创新之意,才能把文化自觉继续坚持下去。
文化自觉需要气度胸襟,理解本民族历史的成就与辉煌,同时也理解所遭遇的苦难与逆境,不纠结在历史的抱怨之中,不逞强于不切实际的辩论之中,客观看待历史,以美为美,以不足为诫,理性考量中方显气度与包容的胸襟。文化自觉亦需要系统认知,一切理性必然在全面的系统知识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知识的范本,加强文化系统性理解是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文化自觉的必然过程。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必然要作出的努力。理性分析判断能力是构建文化自觉理性分析和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创新融合发展。
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
中华文化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源,融合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元素,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共融的文化集合。民族复兴的历程需不断学习并自省,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亦需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交锋、交往、交融中,摒除对本土文化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狭隘思维,用更为包容的心态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开放性。
深厚的文化自觉同样要摒除一味的文化自负,理性地理解个体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既要理解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本源与根基,更要认清世界发展趋势和其他民族文化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博采众长,汲取世界文明的多彩成果,见贤思齐,融合多民族优秀文化,这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发展动力。
进入新时代,让文化自觉成为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观察、反思和发展中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直面世界的从容和开创未来的坚毅,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作者系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