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谢信 浓浓抗疫情——辽宁社会各界致敬抗疫一线医务人员
本报记者 王敏娜
“我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五百元钱,全部捐出来,献给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哪怕买瓶水喝,这也是我的一点心意。”日前,省政府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这封信发自鞍山市一名环卫工人,内容极为简短,不到300字,同时里面还有500元的捐款。寄信人因感动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他也想为抗疫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于是寄出了这封感谢信。
简短而朴实的话语让人动容,引人深思。
疫情无情人有情。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广大医务人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决服从省委、省政府安排,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专业防控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防控本土病例传播,严防境外、域外输入,打好大连保卫战以及支援湖北武汉、黑龙江、吉林、北京、新疆等各个战场和各条战线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寒冬到酷暑,他们在抗击疫情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坚守岗位中彰显家国情怀,在无私奉献中赢得认可尊重。
鞍山市这位环卫工人寄来感谢信,把自己省吃俭用的500元钱捐给抗疫的医务人员,正是表达了他对奋战在一线医务人员的敬意。
事实上,在抗击疫情期间,很多人和这位环卫工人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感谢一线医务人员的辛苦和付出:一位小伙为核酸检测人员送去亲手熬制的银耳粥;一个小女孩将亲手绘制的名为“大连加油”的画作送到医务人员手中……
同时,不少企业也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为方便社会大众和企业爱心捐赠,疫情期间,省红十字会和省慈善总会开通了抗疫捐款捐物接收通道,并利用捐赠资金购买医用物资及设备。
通过这封信和社会各界的行动,能看到的、读懂的不只有单纯的感动、感谢,还有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大爱深情。
“在这次疫情中,最值得尊敬的是我们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他们是用生命抗疫,给全国人民作出了榜样。”深受抗疫医务人员的感动和鼓舞,已近古稀之年的沈阳市沈河区五里河街道药大社区党委书记吴亚玲带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抗疫之中。她说:“有国才有家,这次疫情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我们应该向医务人员学习,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我省始终审慎如初,坚持疫情防控这根弦不放松,医务工作者依旧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
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记者看到来自沈阳市骨科医院软伤科护士长常鸣和其他医务人员,仍一丝不苟地对国际中转国内航班的旅客进行排查。2月15日至今,他们一直坚守在口岸防控一线,每天24小时两班倒,但没有一人退却。“我们一定不漏一人,守好沈城的空中大门,保障沈城人民健康。”常鸣说。
医务人员的全力付出为人民健康提供了保障,政府从提高疫情防治人员薪酬待遇、实施职称评聘倾斜措施、落实一线医务人员生活保障、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落实有困难家庭的照顾帮扶等方面给予了医务人员关怀,加之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这一切为医务人员增添了战“疫”力量。
辽宁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玮说:“万事皆小,生命为大。作为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我们要坚守初心、牢记嘱托、弘扬传承抗疫精神,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做好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以实际行动引领社会风尚,为健康辽宁奉献全部力量。”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