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基本建立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
本报讯 记者赵静 见习记者卜志勇报道 9月9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我省已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为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问题,改善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指赔偿义务人即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做到应赔尽赔。它体现环境资源生态功能价值,促使赔偿义务人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生态环境损害无法修复的,实施货币赔偿,用于替代修复。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于2018年7月制定实施方案,启动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今年6月,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法院、省检察院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辽宁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办法(试行)》等4个配套文件,对损害赔偿磋商全过程进行了规范,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适用范围、定义、主要领域、主要内容、主要原则和相关要求,规范了生态环境损害修复项目的组织实施,规范了损害赔偿工作信息公开的相关要求,以及公众举报的处理等,明确了开展损害赔偿工作的相关流程和要求,确保损害赔偿制度正常有效运转。
同时,我省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能力建设,全省有3家机构入选生态环境部损害鉴定评估机构推荐名录,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目前,我省正加快推进案例试点,依法严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截至目前,全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达到23件,结案6件。
省生态环境厅介绍,今后将进一步完善省级层面制度体系,把损害赔偿工作纳入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的重要内容,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保体系。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