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故事”唱响新时代“民族精神”
新华网北京9月18日电(李函林)酷似清代皇冠的御碑亭、三龙绕御制铁胎铜面碑、乾坤倒置的八卦八音钟、栩栩如生的龙凤图藻井、虫鸟不入的无尘殿……一幕幕景象伴随着黄河泥埙的悠扬埙乐,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治黄史。

嘉应观全景。(受访者提供)
这是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嘉应观始建于雍正年间,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被誉为‘黄河故宫’”,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翟嵩峰介绍,这里不仅是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的龙王庙,也是治理黄河的河道衙署,集宫、庙、衙署为一体。
从大禹治水到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从明代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到林则徐治水,流传千古的治水功勋在这里得到记载;黄河号子、黄河泥埙等瑰丽古朴的非遗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
历经三百年沧桑的皇家庙观不仅讲述着悠久的治黄历史,也孕育着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
“在治理黄河过程中,中华民族彰显出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翟嵩峰说。
新中国成立后,嘉应观作为“黄河治理办公室”,开创引黄灌溉第一渠“人民胜利渠”,“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被打破。

人民胜利渠(受访者提供)
“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它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黄河上开了口,使黄河变害为利,‘开下游引黄灌溉先河、创综合利用伟业’。”翟嵩峰说,日夜奔腾的黄河水使100多万亩盐碱地、沙荒地变成了鱼米之乡。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在治理黄河过程中,诞生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及黄河河道。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走进兰考县焦裕禄事迹展览馆,焦裕禄治理“三害”场景布展、“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一张张历史图片和场景布展,生动再现了焦裕禄苦干实干、带领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奉献精神和公仆情怀。
斯人已去,逝者永存。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记者来到黄河岸边的兰考,只见绿树成荫,农桐间作,林茂粮丰。为祸百年的黄河决口问题,早已不见踪影。如今的兰考,不但全县脱了贫,还是河南省首批15个森林城市之一。
嘉应观、人民胜利渠、焦裕禄精神……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与黄河水患抗争的历史,彰显了中国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其间产生的文化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
治黄故事多如繁星,讲述和承载的是民族精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新时代新征程,讲好“黄河故事”,讲好“黄河治理文化”,弘扬焦裕禄精神,让中华民族创新创造、团结奋斗、实干筑梦的精神深入人心,这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关于科技创新和发展,读懂习近平强调的这三个要点
- 第一观察|什么样的企业,让总书记牵挂在心
- 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强调 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 从基层干部培养看青海玉树基层党建的“变”和“新”
- 玉树:打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敢担当”的基层干部队伍
- 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
- 外媒评述: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任重道远
- 日媒:美对华为禁令重创日企 预测损失1万亿日元
- 英媒:关于美国经济前景,专家看法大相径庭……
-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召开强调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