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认可是我写作的着眼点”

本报记者 赵乃林
《生死守护》是作家张平的长篇新作。9月初,这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凭此作品获得首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9月26日,张平携《生死守护》来到沈阳,参加由省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作家出版社、北方图书城共同主办的读者见面会,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生死守护》今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秉承了张平一以贯之的反腐倡廉主题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将创作的聚焦点投放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脚下这片热土上。一个市政工程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由暗地里推到明面上,让各方矛盾突如其来地空前激化,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读张平的作品,总能被他笔下的真实所触动,这种真实带来的冲击力,既惊心动魄又悲壮激荡。他告诉记者,《生死守护》写得十分艰难,想好的故事和细节,不断地被修改、被否定。有时候,好几天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心之所向,情之所至,连自己也没预料到,故事的严酷和人物的悲壮,会如此的激越和令人震颤。这部作品塑造了舍生忘死守护人民利益的群像,这是整部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
张平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关注时代,关注生活。主要作品有《祭妻》《姐姐》《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重新生活》等。其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等数十项重要文学奖项。
记者问:“结合您多年的写作经验,您认为现实主义题材写作的关键点在哪里?”张平答:“人民认可是我写作的着眼点。现实题材中的人民性写作,必须是接地气的,必须是人民乐于接受和认可的。因此,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灵魂和生命线首先是真实,最终也只能是真实。”
采访中,张平说:“作为一个作家,你的生活属性必然决定着你作品的属性,你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也就必然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他认为,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现实题材小说的写作一定要植根生活,紧跟时代。譬如,城市建设中很多基础性工程,几乎是在农民工的努力之下完成的,文学应该描写这个群体。张平说,作家决不可远离时代和人民,自己的作品是属于人民的。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