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漆器 汉代瓦当 2000年前辽沈风物扑面而来
探秘沈阳考古系列报道②
战国漆器 汉代瓦当 2000年前辽沈风物扑面而来
2020年10月29日

上马遗址。 本版图片由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千秋万岁”瓦当。
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勘探中发现一处汉代遗址,其所处位置沈阳东郊浑河沿线是沈阳市战国至汉魏时期考古学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引起了专家注意,多次现场勘查并申请发掘,获得国家批准。
经过今年4个多月的考古发掘,该遗址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
上马遗址的考古发掘可以说收获和亮点多多:出土了在辽宁发现数量极少的鸡目“五铢”、特别少见的漆耳杯;并且这一遗址,还是沈阳市开展考古工作以来,出土“千秋万岁”瓦当最多的汉代遗址。上马遗址还是在战国(燕)、秦、汉辽东长城沿线首次发现的高台建筑遗址。
遗址所处位置引起考古专家注意 申请考古发掘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上马遗址考古项目领队刘明介绍,2019年8至9月,配合沈阳市浑南区棋盘山风景区一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建设用地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在勘探区域西南端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遗址内包含1处高台建筑址,定名为上马遗址。
上马遗址位于沈阳市浑南区高坎街道上马村。地处浑南右岸的岗丘台地北坡,地势南高北低。东距沈阳四环快速路0.6千米,西临世博东街,南距国道黑大线(G202)0.6千米、距沈吉铁路0.7千米、距浑河2.6千米。
上马遗址所处的位置比较特别,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注意。刘明解释,上马遗址所在沈阳东郊浑河沿线是沈阳市战国至汉魏时期考古学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浑河左岸分布有青桩子城址、上伯官城址及其周边的汉魏时期的墓葬群,浑河右岸分布有战国(燕)、秦、汉列燧长城遗址。该遗址东距上马东山烽火台(战国、秦、汉长城列燧之一)约0.5千米,南距青桩子战国至汉代城址、上伯官汉魏城址约4千米。
鉴于该遗址的重要性,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组织专家前往现场勘查,在地表发现了汉代的板瓦、筒瓦、日用陶器残片等。经研究讨论决定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上马遗址的考古发掘。
在战国(燕)、秦、汉辽东长城沿线首次发现高台建筑遗址
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后,2020年4月至7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上马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发现汉代院落式高台建筑1处,出土各类文物200余件。
“上马遗址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有‘千秋万岁’瓦当、筒瓦、板瓦、菱形纹铺地砖等建筑构件,有釜、盆、壶、罐、瓮、钵等日用陶器”刘明说,这其中以“千秋万岁”瓦当、刻字陶盆、刻划鱼龟纹陶器、模印“官”字款陶器、车马出行纹陶瓮最为重要;铁器有铁䦆、铁斧、环首书刀等;铜器有“半两”“五铢”、鸡目“五铢”“货泉”等货币,还有三棱形铜镞(箭头)等;还发现一只漆耳杯。
上马遗址是在战国(燕)、秦、汉辽东长城沿线首次发现的高台建筑遗址。以往在战国(燕)、秦、汉辽东长城沿线发现的遗址仅有烽燧(烽火台)、城址两类,未发现高台建筑式的居住址。
出土漆耳杯、鸡目“五铢” 均在我省比较少见
在上马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漆耳杯较为罕见。这主要是因为以往发现的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多发现于我国南方地区,因土壤和气候原因,在北方地区鲜有发现。
刘明介绍,耳杯是古代用于盛酒的器皿,由于在器身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故名耳杯。
在西汉,一类最常见的漆木器,那就是“漆耳杯”。
此外,上马遗址出土的鸡目“五铢”,也极其重要,也源于鸡目“五铢”在辽宁发现数量极少。
鸡目“五铢”,即小“五铢”,俗称“鸡目钱”“鹅眼钱”,因其形如鸡目而得名。以往有人认为其铸造于王莽或六朝时期,有人认为是武帝赤仄“五铢”一当五之辅币;有人根据汉宣帝杜陵所出的鸡目“五铢”,将其归为宣帝时期之明器,也就是即冥币。
上马遗址出土的鸡目“五铢”,出土于西汉时期的建筑址中,证明了鸡目“五铢”是西汉时期铸行,且为流通货币而非冥币。
沈阳开展考古工作以来出土“千秋万岁”瓦当数量最多的一处汉代遗址
说到上马遗址的特点,它还是沈阳市开展考古工作以来出土“千秋万岁”瓦当数量最多的一处汉代遗址。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起步以来,仅发现1枚“千秋万岁”瓦当,而此次在上马遗址发现了10余枚,均为陶质瓦当。形状为圆形,被四等分,上面写有“千秋万岁”字样。
瓦当,俗称瓦头或筒瓦头,是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它区别于滴水,滴水是指覆盖建筑檐头的板瓦前端的遮挡,呈下垂状,瓦当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在建筑史上,瓦包括筒瓦、板瓦、瓦当、滴水的创造和使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是中华民族一项了不起的独创性发明。
瓦当的使用不晚于西周时期,最早的瓦当发现于陕西周原遗址。瓦当的使用,不仅可以保护屋檐椽头免受日晒雨淋,延长建筑的寿命,而且以其图案与文字,达到装饰和美化建筑的艺术效果,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物。
说到“千秋万岁”瓦当,就要谈到瓦当的纹饰。瓦当可以分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秦代及以前流行图案纹瓦当,汉代盛行文字瓦当;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瓦当锐减,受佛教影响,出现莲花纹瓦当;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沈阳多个遗址出土瓦当
同时,汉代也是瓦当使用的鼎盛期,分布的地域极广。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最重要的大类,即文字瓦当。按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
近几十年来,沈阳考古工作者在老城区的宫后里城址,东郊浑河沿线的上伯官城址、青桩子城址、上马遗址,北沙河沿线的魏家楼子城址均发现了战国到汉代的瓦当,有战国时期的夔纹瓦当、汉代的云纹瓦当和“千秋万岁”文字瓦当等。“这些重见天日的瓦当,用其古朴、厚重的风格,带我们史海钩沉,回顾已越千年的历史往事。从战国到汉代这段历史时期,燕封国和秦、汉帝国在辽沈地区的开拓和经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辽沈晚报晚报记者 朱柏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五年来,我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百万家庭实现“安居梦”
- 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项目相继建成 重大工程捷报连连(“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 伟大旗帜引领历史巨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 联播+丨数说“十三五” 看我国发展新引擎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育新机 开新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消费方式加快变革
- “十三五”规划的农业农村发展目标胜利完成
- 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 新影像丨43天打出国威军威 美军寸土未得——《鏖战上甘岭》
- “十三五”,总书记关心的这些事:这五年,创新动力更强劲
- 习近平总书记指挥谋划“十四五”——一线调研 广泛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