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的种子迸发强大驱动力
本报记者 关艳玲 葛红霞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中国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本报派出多路融媒体采访报道组,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乡村社区、科研院所,挖掘基层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今起,推出“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专栏报道。
教室外,寒风渐起;教室内,高校学子的创新热情格外高涨。11月5日入夜,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创新实训室内仍灯火通明,学生们正专注地盯着智能机器人的动作,记录指令效果。
这个实训室的每一个区域,都是高校学子创新的“领地”:编程、做实验、讨论创意、听前沿知识……在这里,大家的一个个创新点子变成了现实,更孕育出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获奖项目。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在沈航这所以“空天报国”为追求的高校中反响尤为热烈。
“作为航空院校,要发挥特色优势,深入挖掘自主创新的内在驱动力,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创新,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党委书记翟文豹表示。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做强做大沈航行业特色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校长孙小平说。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空电子更是我们学院的特色。”学院党委书记吴男说,“五中全会提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立足国家需要,培养出一批批创新人才就是我们的使命。”
如何让创新的种子在这些未来的创新生力军中生根发芽?从这个创新实训室中,就能窥见一斑:AI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航空签字实训系统……仅今年新购置的设备,总价值就已超过100万元。
“每到周末和平时课后,实训室里各种活动热火朝天。”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胡乃瑞自豪地告诉记者,学校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创新创业工作给予财力人力支持。为支持创新,从去年开始,学院缩减了办公面积,增加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实训场地面积,现在的实训场地是此前的两倍大。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电子创新实训室下设两个创新俱乐部,从学生入学开始直到大四毕业,学校每学期都要设置相应的创业创新课程及创新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更好服务辽宁振兴发展。
“创新人才不仅要看学习成绩,更要看实际应用能力。”大四学生代佳鑫说。虽已被保送到西北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但她仍喜欢“长”在实训室里,与同学们一起动手,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将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未来,是我们这一代的!”大四学生屈万钧对“第二个一百年”充满期待,因为五中全会擘画蓝图,自己就是蓝图的建设者。他相信,今天种下的每一粒创新的种子都将迸发出强大的驱动力,而自己“生逢其时,何其有幸!”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