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父亲手握相机的烽火岁月

金铎用相机记录的珍贵瞬间《我们跨过鸭绿江》。
本报记者 赵乃林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1月6日,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举办了“永恒的瞬间——一位记者眼中的抗美援朝”摄影展,展出了35张老照片。与展览同步进行的同名主题讲座,主讲人系省作协副主席金方,她从女儿的视角,通过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向师生们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勇敢的战地记者
金方的父亲金铎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员、战地记者。
谈及父亲的从军经历,金方说,金铎1950年在武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四野战军宣传部战士画报社任摄影记者,1951年调入第46军任摄影组组长,1951年3月随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1956年转业到辽宁画报社,任摄影记者。
金铎于1951年3月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的一员奔赴朝鲜战场。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进入第四战役阶段,鸭绿江边的中国百姓听说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自发地聚集在大桥边,敲锣打鼓欢送志愿军战士,被这热烈的场面所感染,金铎拿出相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这就是作品《我们跨过鸭绿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金铎凭借坚强的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掌握了在战斗中采访的规律,在敌人炮火封锁下,一次次勇敢地完成了任务。这些摄影作品鼓舞了士气,真实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金铎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被指定跟随彭德怀司令员到大德山前沿阵地视察。也是在这次任务中,金铎拍摄的彭德怀的照片成为重要的史料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和《纪念彭德怀同志》等报刊及画报上,底片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父亲影响了后辈
几十年来,金铎精心保存着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拍摄的照片,有战争的写照,也有不是反映战争场面的。老人去世后,儿女们精心地保存着这些“传家宝”。金方记得,父亲在世时常说自己能从朝鲜战场平安归来很是幸运,因为很多战友都在那里牺牲了,还有很多战友离散了,所以日后他的人生尽管经历过许多挫折困苦,但他总能以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坦然面对。
金方深情地说,虽然她的父亲不是大英雄,也没有赫赫战功,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出生入死的经历锻造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对党坚定的信念、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对命运乐观的态度。这些不仅影响了父亲的一生,也感染着他的后人。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我父亲这段难忘的经历,一方面是为了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怀念我的父亲,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金方说。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