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在一起发展 实现多元增收
本报记者 李 越
入冬,乡间田野,略显萧瑟。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水泉村,却是一派火热的劳作场景。
天一亮,建档立卡户李泽祥就骑车出发,奔向村党支部领办的水泉润泽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这里,他已成为基地果树种植、蔬菜认养区的负责人之一。
以前李泽祥在家经营大棚,后来因意外摔坏了胳膊,一度丧失劳动能力,成为建档立卡户。他说:“多亏村上有这产业,我做技术指导,去年赚了3万多元,手头也宽裕多了。”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指示精神,已在水泉村得以践行。
“我们通过发展集体产业,将村民‘链’到一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廷波表示,五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正是水泉村的努力方向,“我们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模式,打造花海观光、鲜果采摘、光伏发电、蔬菜认养四大功能区,凭借丰富的业态,实现多源增收,一改过去全村‘玉米当家’,靠天吃饭的局面。今年,受疫情影响,预计合作社收入10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收入50万元。”
腰包鼓起来,干事有底气。村集体经济日渐壮大,好事办到了村民家门口。
“刚刚翻修过的路面,让乡亲们出门脚不沾泥。”村民崔艳华说,“水泉村地势低,以前一下雨,主干道上的积水‘没’小腿。这两年,村级道路全部完成了硬化。”
“‘收秋’也方便了。以前通往大田的路,走人都费劲,现在扩宽了,大车嗖嗖开,干起活来效率倍增。”村民纪海枝说。
“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这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里。”唐廷波说,多年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基础设施对农村振兴发展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持续加强乡村硬件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用好风景带来好“钱”景,铸就好前景,向着乡村振兴加速奔跑。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