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11月3日,晴空万里,秋高气爽,我来到了盘锦得胜村。在进得胜村的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稻田地,尽管水稻已经收割,但那一望无际的辽阔仍然震撼人心。”这是张艳荣参加“中国一日——中国作家在行动”后所写《稻香蟹肥的得胜村》的开场白。
据介绍,中国作协决定,从2020年起,开展“中国一日——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每年选定一个时间节点,选定一个实践活动主题,中国作协与各团体会员单位联动,选派作家统一开展采访创作,以此鼓励作家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到时代中去,到火热的现场和伟大的实践中去。
今年,“中国一日——中国作家在行动”主题是“美好小康”,时间为11月3日。按规定,各团体会员单位推荐1名优秀作家下沉到扶贫点,书写当地各族人民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书写人民群众走向小康的获得感、幸福感,展现中国作家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的文学行动。
省作协安排作家张艳荣到盘锦得胜村参加活动。
记录得胜村的一天
张艳荣为盘锦作家,得胜村曾是她定点深入生活的地方,每一次到得胜村去,村里都有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经过近两年的深入生活和潜心创作,2020年她以得胜村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繁花似锦》出版。该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省作协“金芦苇”重点推介作品。
再次来到得胜村,张艳荣走进窗明几净的村委会,汇聚了巾帼学堂、老年活动协会和农家书屋的文化活动中心,特色农家乐饭店,千亩苹果园,承载着当地民俗民风的农家小院……尽管张艳荣对得胜村的情况很熟悉,但乡村的变化,仍令她耳目一新。徜徉在得胜村的乡间,人物与乡间风景交相辉映,村民们在田野里劳动着,脸上洋溢着微笑,与他们交谈,张艳荣听到最多的词汇是“幸福感”“获得感”。交织着对这方沃土的情感和创作激情,张艳荣不禁自问:哪一道才是最亮丽的美景呢?
采访结束,张艳荣以《稻香蟹肥的得胜村》的纪实散文记录了她在得胜村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
深入生活常态化
谈及参加“中国一日”文学主题实践活动的感受,张艳荣说,作家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记录、描写、反映这个时代,才能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繁花似锦》能够奏响新时代的乡村奏鸣曲,在于人物命运和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了时代的气息,才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大连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张祖立由中国作协的这一做法,想到了作家柳青当年落户长安县皇甫村的故事。柳青一边参加农业生产,一边进行写作。今天的作家以这样的主题实践活动方式,参加精准扶贫,也是在继承和发扬柳青的精神,是在履行文学家的神圣社会职责。文学来源于生活,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富有丰厚生活底蕴和精神内蕴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省作协副主席周建新认为,开展“中国一日——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对作家的文学创作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这种示范,既有对作品的示范,又有对作家的示范。这一活动的进行,也是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新形式和新方式,是这一做法的深化与延续。省作协正在研究,如何使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工作进一步常态化、程序化。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