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唐户屯历史文化街区

1951年建设的职工俱乐部,采用的是苏式风格。

中间三幢楼房为苏联援建建筑。

日伪时期的劳工房。

苏式风格建筑。

日式风格建筑。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历史文化街区档案
名称:唐户屯历史文化街区
时间:1936年至今
位置:辽阳市文圣区
街区总面积:21.77公顷
唐户屯位于辽阳市太子河右岸,是全省14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从1936年侵华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第三制造所筹建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我国自力更生谋求发展,这片历史文化街区在80余年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作为辽阳境内十分珍贵的聚落类型活态文化遗产,当地政府计划融入文化展示旅游元素,让这片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生机。
南满陆军造兵厂第三制造所
太子河在辽阳城内拐了一道弯,然后缓缓流出这座千年古城。在太子河右岸,有一个名叫“唐户屯”的地方。
唐户屯,原本是辽阳地域内一个不起眼的村落,但就在80多年前,随着日本侵华脚步的加快,这里成了日本营建大型军工厂的配套生活区域。
尽管时间之河荡平了当年这段屈辱历史,但在唐户屯,仍保留下来大量日式建筑。红砖楼房、低矮平房、日式烟囱……这些经历过风霜的斑驳建筑无不印证着当年日军侵占东北的累累罪行。
“侵华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隶属于日本陆军省陆军兵器本部,是二战时期日本在海外的最大兵工厂,同时也是二战时期日本侵华战争及海外战场重要的武器弹药生产和输出基地。”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孙淑波,近几年一直研究侵华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这段历史。她告诉记者,虽然这个造兵厂的主阵地在沈阳,但它有多个分支机构,其中,辽阳唐户屯所在的位置,是该造兵厂的辽阳制造所(第三制造所),专门用来生产军工炸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侵华战争,东北三省民众开始了长达14年的被殖民、被奴役与被统治的悲惨生活。为了加快侵华脚步,满足日益膨胀的野心,1936年,日军开始在沈阳文官屯地区筹建兵工厂,即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几乎与此同时,位于辽阳唐户屯的第三制造所也开始进入筹划阶段。
档案记载,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日本陆军省于1937年正式批准在伪满洲国内设立“南满工厂”,即造兵厂的前身。南满工厂分为沈阳、辽阳两个区域,前者占地2200多万平方米,后者占地6400多万平方米。1940年4月,南满工厂改名为南满陆军造兵厂,隶属日本陆军省兵器行政本部。1942年初改为第918部队,1945年3月改为关东军造兵厂,隶属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从1936年筹建到1945年,在近10年的时间里,位于辽阳市唐户屯的“南满陆军造兵厂第三制造所”也经历着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
辽阳市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辽阳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特聘专家朱冬梅告诉记者,1938年,当时日本国内资本集团中的多个株式会社相继进入唐户屯地区,着手进行该地区的土建、道路、下水管线等工程,这时候,1.7万名从山东、河北等地或被抓或被骗来的中国人充当了劳工。
随着基建工程相继完工、部分车间启用,2000多名日本技术人员也来到唐户屯,这些人多为技术与管理人员。目前保存完好的位于唐户屯青松街12号的日式建筑从空中俯瞰呈“王”字,这组建筑群被现在的辽阳当地人称为“王字楼”,“王字楼”就是这些日本技术人员的宿舍。
日本人与中国劳工隔街而住
“王字楼”为二层砖混结构,至今仍有居民居住。从外部楼梯缓步而上,即见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一侧是镶嵌在厚厚砖墙上的玻璃窗,另一侧则是一间间宿舍,经过多年变迁,宿舍早已经变成了居民住宅。
朱冬梅介绍说,“王字楼”建于1936年至1937年,是典型的日式建筑。从建筑学来讲,“王字楼”兼顾了实用、美观与舒适的特点,建筑采用主侧立面开窗,加强宿舍通风采光,同时建筑外凸烟囱、窗套,二楼设有室外楼梯,既丰富了建筑造型、立面效果,又加强了建筑的实用性。
如果说“王字楼”是日本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居住地,是休息享受之地,那么,位于青松街15号至29号的一幢幢日式平房,则是辛劳一天之后的中国劳工的休息蜷缩地。
尽管辽阳当地相关部门对部分劳工房进行了保护与修缮,但推开房门,记者仍能感受到房间的局促、狭窄。在只有五六平方米的空间内,空留四壁,地面上铺装榻榻米,当年的中国劳工结束一天的劳作后,只能人挤人、人挨人地在一个个这样狭小的空间内休息。
舒适的“王字楼”与成排、成片的狭窄中国劳工房仅一路之隔,但二者却有天壤之别。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不平等,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榨、欺凌,可见一斑。
1946年初,国民党军队接收了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第三制造所,并于当年下半年将峨嵋城庄工业炸药厂和辽阳城内的协成制材厂设备搬迁到唐户屯,经合并后,定名为辽阳兵工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工厂迅速完成了生产线的恢复和建设,开始有效地组织生产。1953年,工厂被国家列为重点扩建单位,一批苏联援建项目落户在这里。
现在位于唐户屯永宁路10号的三幢建筑就是苏联援建的见证。
朱冬梅介绍说,这三幢建筑建于1953年,为三层砖混结构,苏式风格。走近这三幢建筑,你会发现建筑的建造之精美:建筑采用侧立面开窗,兼顾了通风和采光。在住宅主入口位置,通过凸出的栏杆、窗户上方的半拱形装饰、山花及入口门洞进行强调,形成建筑中心。建筑檐口简洁、细部上采取了多层次的处理,细微处有浮雕,连同坡屋顶上的烟囱及老虎窗等要素,共同体现了这一时期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十分珍贵的聚落类型活态文化遗产
如果说“王字楼”是日军侵华罪证、永宁路10号楼是苏联援建见证,那么,职工俱乐部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职工关怀与关心的例证。
1951年建设的职工俱乐部位于唐户屯青松街14号,整体呈灰白色,采用了苏式建筑风格。朱冬梅说,在规划设计上,俱乐部既保留了当时建筑设计的特点和风貌,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
建筑为二层砖混结构,主体四周有围护结构,建筑平面和活动场地呈方形布局,与周围日式住宅群相互呼应。建筑的立面采用典型的三段式装饰,入口处的四根巨柱与立面中的装饰形成强烈的对比,强化了竖向线条的效果,整个建筑的体量比较大,能够满足当时工厂在会议、演出、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功能需求,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唐户屯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演进变迁的历史过程,是辽阳境内十分珍贵的聚落类型活态文化遗产。”负责唐户屯修缮工作的辽阳市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邹东凯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邹东凯表示,从整个唐户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群落上看,街区内遗存的“王字楼”、劳工房为日伪时期建筑,三幢苏联援建建筑为上世纪50年代初期所建,街区内其他大部分建筑年代也为这一时期,剩余建筑均为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建造。
虽然时间跨度80余年,但唐户屯街区内的建筑高度较为统一,空间布局错落有序——道路东侧为一层建筑,以居住为主;区域内道路沿地势及铁路专用线略呈方格网布局,并配套有规整的庭院;道路西侧多为2层至3层建筑,以公共管理及配套设施用房为主。区域内除少量民用住宅外,还有俱乐部、学校、锅炉房等为片区服务的公用设施。
“应该说,唐户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年代久远,跨越了多个不同建设时期。片区内既保留了为近现代工厂配建的职工住宅院落布局、网状路网格局的传统街巷,又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增设的配套公用服务设施的对称严谨的建筑风貌,具有多个时期传统建筑风貌并存的特征。街区内仍保留着较浓郁的生活气息。”邹东凯说。
据了解,文圣区政府已经对青松街日式建筑群、“王字楼”及职工俱乐部已损坏的部分进行了修缮,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格。
“未来,我们的街区整治工程将在保持原有传统风貌和格局的前提下,围绕唐户屯属地历史文化特点,适当引入特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等教育警示等功能,提升街区活力,延续该片区内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传统的聚落类型。”邹东凯说。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