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形态承载乡村文化传统实践
本报记者 王臻青
11月28日,由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共同主办,鲁迅美术学院承办的2020辽宁乡村文化振兴高峰论坛在辽宁友谊宾馆举行。本次论坛旨在积极推进辽宁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重塑乡村文化精神
本次论坛会聚了国内知名专家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先进单位代表,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规划、非遗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对全国乡镇发展类型进行了归纳。以山水生态历史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小镇;以创新产业为主的创新产业小镇;与产业形态特别是新兴高端制造相关的小镇以及时尚创意型小镇。从功能类型的占比来看,特色小镇在功能类型的分布上不够均匀,基于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明显居多,其次为历史文化型,而民族聚居型目前较少。他论述了重塑乡村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不割裂原有文化生态与文化构建。
乡村文化建设具有多元性
中国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田川流认为,在加快乡村振兴的今天,立于宏观和整体的思维场域,认识乡村文化的系统架构,在整体和全方位的视野下审视乡村文化建设及其振兴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文化是多元的和多层次的,特别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乡村文化建设更加体现出鲜明的特征。洞悉乡村文化建设的多元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有利于人们在实施乡村文化建设中依据不同的维度采用不同的方式与路径。
田川流还谈及多维度文化并存及发展的认知误区、多维度文化的衍变及其相互依存与影响、实现多维度文化的有机协同。田川流认为,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激活乡土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认同感。
艺术介入乡村文化传统实践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楚小庆建议实施特色化、艺术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楚小庆着重阐释艺术介入重建乡村文化传统,借助艺术形态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祖先的关联。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焦点不是艺术本身,也无关审美范畴,而是通过恢复乡村的礼俗秩序和伦理精神,激发人们的主体性和参与感。艺术介入活化乡村文化资源,通过与居民交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活动作为资源,发展旅游业进而迅速激发地域经济活力。将乡村群体与艺术连接起来,让艺术走出美术馆,从而强化当地人的文化认同,凝聚群体情感。艺术介入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通过艺术活动策划,艺术项目落地以及创意设计实施,还可以促进乡村教育、旅游、餐饮、休闲、度假等综合发展,吸引游客流量,为乡村带来活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繁荣。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