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相邀 做一回韩昌黎

韩愈画像。
本报记者 郭 平
采访中,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馆员张盈袖说:“仔细研读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卷,可以体会到鲜明的晋人风度。”
手卷由小楷写成,字形略扁,从中可见当年书者一撇下来,空中转腕、动作连贯续写下笔的自然、洒脱。
这与唐朝中期楷书发展到了极致,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收笔的那种缓慢而法度森然的状态完全不同。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生活在唐朝中期,历仕德宗、宪宗、穆宗三朝,当时唐王朝中央有宦官专权,地方有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王朝日渐衰败。
然而,作为社会精英的士大夫阶层中却流行着骈体文,文章大量堆砌辞藻和典故,作者经常纠结于词句,以至于不管甚至无视内容的真实表达。
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卷不仅展示了一件国宝级的书法珍品,更让人们能够亲眼看到魏晋时期、书体变革时代的书法和汉代文辞佳作。
韩愈当然知道楷书是由隶书发展而来。此前在刻写木简、竹简时代形成的隶书,因为书体略显刻板,书写缓慢,在纸张、绢帛等新书写材料被大量采用后,制约了人们的书写速度和表现力的发挥。楷书的创立,本身就是新形势下的一次书体创新,然而到了唐朝中晚期,过于强调法度的楷书书法中却再也看不到魏晋时期的那种灵动和创造力。
认真品读这篇文章,其中有:“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大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虽是骈体文,但这些简洁、明快、生动的文字记述了曹娥的容颜和她的孝行在当时社会上产生的巨大影响,韩愈很可能也会由衷地称赞:“真是绝妙好辞。”
在《马说》中,韩愈的“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不仅是一种文风的改变,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激愤,更有着突破沉闷的文风的强烈愿望。正是在这种强烈愿望激发下,韩愈发起了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为内核,影响了此后唐宋文坛数百年的古文运动,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试想,1000多年前,汉代的“绝妙好辞”配上晋代生动的楷书,韩愈当时想到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今天,每一名参观者都可以做一回韩昌黎,思考一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一严肃命题,亲身感受古人寻求突破与创新的愿望和智慧,进而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