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实现恢复性增长
光明日报北京1月4日电(记者李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实现恢复性增长。五年来,我国通过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建立了占国土面积18%的各类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苏铁、西藏巨柏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
“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不断强化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为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其中,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实现快速优质增长,“十三五”期间繁育成活大熊猫258只,人工圈养种群总数达633只。大熊猫、麋鹿、朱鹮、林麝、白颈长尾雉、黑叶猴等一大批野生动物实现放归自然,曾在我国野外消失的野马、麋鹿已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
我国还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等措施,持续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通过对德保苏铁、华盖木、百山祖冷杉、天台鹅耳枥、普陀鹅耳枥等近百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使部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目前,我国建有近200个各级各类植物园,收集保存了2万多个物种,占我国植物区系的2/3。
五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贸易,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快推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调整,制定并实施相关配套管理制度。我国建立了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打击整治破坏野生植物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破坏野生植物生长环境和违法经营利用野生植物行为。
同时,加快构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和监测体系,建成以742处国家级监测站为主体、一大批省(市、县)监测站为补充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网络,启用“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信息管理系统”,持续开展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点野生动物疫病主动监测预警,构建野生动物病原体库,成功控制陕西大熊猫犬瘟热、宁夏岩羊小反刍兽疫、吉林野猪非洲猪瘟、新疆H5N6亚型高致病禽流感等79起突发野生动物疫情,未发生扩散蔓延等重大风险。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5日 08版)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