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连如何“揪出”狡猾的病毒?
1月7日,大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孟军在大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次呈现传播具有隐蔽性、传播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特点。回顾大连本次疫情,曾出现过个别病例多次核酸检测才呈现阳性的现象。
如此狡猾的病毒,为何要用鼻咽拭子采样?如何保证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大连市中心医院检测实验室的专家为我们揭秘,核酸检测如何“揪出”病毒。
问:为什么要用鼻咽拭子采集标本?

答:从技术层面来说,核酸检测是一个多环节的工作流程,整个检测包括采样、运输、灭活、核酸提取、PCR反应等,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操作或试剂、设备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样本“假阴性”或者“假阳性”。但众多环节中,采样环节最为重要。
一般而言,新冠病毒96小时内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被发现,可通过鼻咽拭子采集标本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其中,从感染后到能够检测出来的窗口期可能会出现个体差异,不排除少量患者的窗口期确实比较长。
而在采样过程中,无论鼻咽拭子还是口咽拭子,都属于上呼吸道采样。
第一,要确保采样部位当时是否有病毒存在;
第二,即使存在,病毒量是否已达到可检测水平,目前我们的检测试剂的最低检测限为500拷贝/ml;
第三,采样时步骤是否规范,能否收集到足够的黏膜分泌物。对于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的采样,不能采用普通棉签,而需要选用专门的植绒拭子;鼻咽拭子采样不能只在鼻腔浅处取样,要插入鼻腔深处并且旋转一圈。
经过“7·22”疫情核酸检测,大连医护在核酸采样方面已经身经百战、训练有素,确保整个采样流程标准、有序、高效。
问:是否有提取不出样本的现象?
答:目前看来,确实有感染者在上呼吸道提取不到病毒样本的情况,这类患者可能已经出现肺炎症状,则需要通过支气管镜采集下呼吸道标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临床上,重症病例会优先采集下呼吸道标本进行检测。这也是为什么对重点人群进行多轮采样的原因。经过动态、多次采集检测,可有效避免因疾病发展窗口期、采样环节及检测环节造成的假阴性情况出现。
问:除了核酸检测,还有哪些诊断依据?

答:作为新冠病毒诊断标准,核酸检测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正传染性强的感染者,如潜伏末期及发病初期患者,咽拭子95%以上均为强阳性,他们的病毒载量很高,是不容易被漏掉的,甚至在唾液中就能检测得出阳性。
同时,除了核酸检测,血常规检测、肺部CT典型的影像学改变等也是帮助临床医生诊断的辅助手段,新冠特异性抗体(IgG、IgM)检测也可作为疑似患者排除与筛查的有效补充。
在实际工作中,也确有症状典型,但是没有检测出核酸阳性的病例。这种情况下,专家组会综合各种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包括抗体情况,结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作出诊断。
问:如何确保实验室核酸检测的准确性?
答: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人、机、料、法、环。
“人”是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这非常关键;
“机”是指使用的核酸检测设备要达到要求,如校准、质量控制;
“料”是指检测试剂要有性能验证,比如在保质期内、按照试剂盒说明保存等,最新版工作手册推荐使用高灵敏度的试剂(检测限≤500拷贝/ml);
“法”是指操作规范要符合标准化流程,不能省去震荡、混匀和加盖等任何一个环节;
“环”是指检测环境要符合要求,比如温湿度、不能有干扰检测结果的物质。
在实际检测操作中,每一次检测都会进行阳性和阴性质量对照,还要有水空白和内参等,以此指示整个检测过程是有效的。每批检测至少有1份弱阳性质控品(第三方质控品,通常为检出限的1.5-3倍)、3份阴性质控品(生理盐水)。
不论哪种检测方法,在执行2020年12月28日最新印发的《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实验室对初次阳性结果都会进行复测,最大限度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