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好文字表达的马步
高爽
元旦时,一位朋友发过来一段视频。三分钟的视频里,是他自己出镜录制的新年展望,配了很多后期效果,颇有《后浪》的风格,看上去挺燃。
这位朋友的很多文章曾令我拍案叫绝,也是一位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按理说,精彩的文字加上生动的表达,应该产生更好的效果才是。但这段视频看后,我的感觉却是相反,我更多的关注重点放在了他的妆发、脸上的皱纹以及逻辑重音的不够精准上,还有那些不断跳出来的花体字,把一段本来在观点、修辞和逻辑上都很出彩的表述弄得零乱破碎,反倒并不出彩了。
还是要肯定老朋友走出舒适圈的勇敢尝试,同时带给我另一种思考:数字化是潮流,优质文字生产者投入视频生产领域,既是大势所趋,又会提升视频产品的品质,但文字表达的优势还是我们这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不应该放弃的。
正好读到资深媒体人曹林的文章,也说到了类似的事:“你真喜欢那种又臭又长的全是漫画、截图、表情包式的阅读吗?我是很不喜欢的,明明可以用文字写清楚、说清楚的,为什么非要用又臭又长的漫画和截图。评论也是这样,如果可以用文字表达,尽可能用文字表达,不要用短视频,短视频只会损耗效率。就像我特别反感微信交流时,突然甩过来几大段语音。文字是新闻与评论最清晰、有效、直接的方式,‘图频’不是特别精彩,不是现场突发,不具有‘文字不可还原性’,对方文化水平不是特别低,就不要用图频和视觉呈现。”
这段话,可能多少有些作为传统媒体人和文字表达者的固执与绝对,但“文字不可还原性”的提法带给我很多启发。很多文字内容确实是无法用视频来呈现的,我曾经参与一些纪录片脚本的撰写,深深地感觉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阐释是无法可视化的,只能做简单处理。很多纪录片之所以看上去很“水”,就是因为缺少有价值的核心输出,它们当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向公众传播和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功能,但想了解更多的观众还是要靠深读文本。
文字阅读所以被读图、看视频所取代,是因为图片和视频所传递的信息更直观立体,而用文字来表达却苍白无力,这多少让我们对文字表达变得不自信了。但仔细想来,这并不是文字表达较比“图频”天然的劣势,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不足,甚至在读图时代后开始退化。
2020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发布“2020文化蓝皮书”,其中说到了一个事实:2020年文化产业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传统文化产业“踩了刹车”,要过坎;数字文化产业“踩了油门”,要爬坡。这应该是一个趋势,视频生产还将有更大规模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蓝皮书中还强调了另一个事实或者说问题:一方面是数千万的“创意者”亟须得到丰富传统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却是大量文化资源沉睡着,比如数以亿计的文物得不到展示,“展出率”只有2.8%。
破解这一问题,正需要文字表达和视频生产两方面同时发力。文字功力是媒体从业者的一个基本能力,就像学武者必先扎好马步,只有继续在文字表达的精准与精彩上下功夫,扎好文字表达的马步,才会为后面的视频生产提供资源和空间。而对于视频制作者来说,也应放弃“一图了之”的盲目自信,把创意和内容放在首位。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