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检测核酸的沈阳 遭遇70年最冷的1月8日——盘点沈阳历史上的“越冷越不得闲”
北国网讯(记者 许蔚冰)1月13日,一场小雪使得沈阳的气温又有了些微下降,气象预报显示,接下来三天,沈阳市的气温将会继续下探,并且有可能创下今冬最冷天气的纪录。
关于沈阳市的最冷天气,气象部门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曾进行过详细统计,其中不乏低温极值的记载。但类似记载却并不仅仅留存于气象部门——文字工作者、自媒体、报刊杂志等诉诸于书面的载体,对沈阳的最冷天气同样进行了缕陈附记。
与气象部门冷冰冰数字形成对照的是,后者记录的极值低温下的沈阳处处洋溢着与寒冷天气“搏斗”的暖洋洋身影。这些身影成为了激情和热忱的写照,见证着沈阳市民建设保卫美好城市的毅力与决心。
沈阳抗击疫情:同期最冷天气里的健康“保卫战”
沈阳市气象局首席气象员段云霞记得,今年冬天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气象记录发生1月8日,“早晨,法库国家气象站最低气温为-27.3℃,1月7日浑南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为
-17.5,为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的新的最低值……”
1月8日,沈阳市民的体感直观感受是“气温断崖式下降,太冷了”,于是不约而同穿上了最厚的冬装。但是在厚厚的冬装里面,包裹着的却是全市市民驱散寒冷的抗疫决心:沈阳市的抗击疫情行动进入到了最关键阶段——九区四县的全体市民在当天开始进行第二轮核酸检测、期间卫健部门排查病例的各类密切接触者29831人、累计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33296剂次……

26岁的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内科护士杨思文是沈阳市抗疫行动中的普通一分子,1月8日当天,她正在铁西区某社区负责进行核酸采样工作,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80多公里外的法库县丁家房镇湾柳街村,父亲杨玉山也收到了前往一线核算采样工作的任务。
52岁的杨玉山在法库从事了29年医生工作,三天前为了弥补当地医务人员不足,被抽调去做核酸采样工作。每天半夜10点结束采样工作后,父女俩都会视频通话,通话中父亲一再叮嘱女儿在工作中要小心,却隐瞒了自己从事同样工作的信息,“核酸采样是抗疫工作的最前线,我害怕女儿担心,”杨玉山说,“影响她在沈阳的核酸采样工作。”
直到1月8日深夜,回到家中的杨思文在睡前打开手机,翻看一款小视频软件,结果刷出来一条沈阳法库医护人员在一所幼儿园为人做核酸检测的视频,因为父母家在法库,所以杨思文刻意多看了一会这段视频,当画面转到3名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时,杨思文透过一副护目镜发现了一双熟悉的眼睛,“好像是爸爸!”她反复看了几次,然后将画面截图保留下来,由于时间太晚,她没有第一时间给父亲打电话确认。

翌日清晨,杨思文给父亲杨玉山发去了截图和信息,并最终确认了自己的判断,“我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杨思文说,“其实我们父女俩只是沈阳上百万抗疫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我相信沈阳人民的付出,一定会战胜疫情。”
事实正如杨思文所说,在这个冬天里的沈阳抗疫队伍中,不仅父女同上阵,而且还出现了夫妻坚守一线、母女在采样现场不相认的事例。沈阳市民的抗疫热情正驱散深冬刺骨的寒风,让沈阳城重回健康:截止记者发稿,沈阳市已经连续三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累积治愈出院病例14例。
沈阳悬赏破案:历史最低温中的安全“保卫战”
站在“气温”的角度,自1951年沈阳市有气象记录以来,2021年冬天的气温还不足以留下更深刻的印记。依据辽宁省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沈阳市冬天的最低温出现在20年前的2001年:1月15日的气温是-32.9度、1月14日的气温是-32.1度、1月13日的气温是-31.5度。
这三个温度也创造了70年来沈阳市冬天最低温、次低温、次次低温的纪录。但当年的严寒同样没有“冻”垮沈阳城,相反,低温却焕发了沈阳市民“保卫”一座城的热情。

所谓“保卫”,首先体现在医务人员身上,据相关记载,在最冷的三天时间里,沈阳“‘120’急救中心每天拉送的一氧化碳中毒者都有十多例,这些中毒者多数是因为天气寒冷,用煤和木炭取暖燃烧不完全,而室内又不通风所致。另外因寒冷造成冻伤的患者也在这三天激增,还出现过喝醉酒后倒在路边冻伤的患者。医务人员不得不通宵达旦的进行抢救……”
与此同时,沈阳市煤气信息服务中心和电业局服务咨询中心的电话一刻不停,“严寒天气使得煤气以及用电报修的数量超过平日一倍还多,值班人员的嗓子都累哑了。”
相对于医务、服务部门抗击严寒的决心,沈阳市民保卫城市的热情,是被一起恶性抢劫案件彻底点燃的:1月15日,沈阳警方通过电视台、报纸、电台发布通知,悬赏10万元征集“1-10邮政局运钞车抢劫案”线索。
这起重金征集线索的案件发生在5天前——2001年1月10日,在沈阳市邮政局泉园邮政储蓄所,当邮政局一辆运钞车按时停至该储蓄所门前时,劫匪持猎枪向正往储蓄所送款的两名运钞员各开一枪,同时上前抢走了运钞员手上的两个运钞袋,随后坐上事先抢来的出租车逃离现场。抢劫案共劫走银行现金80.98余万元,并造成两人重伤。

此案震惊全国,在警方发出悬赏通知的同时,沈阳警方1.7万民警全部上街,采取“人肉搜索”的方式,几天内先后排查了75万人。沈阳市民向警方提供了上万条线索,“公开电话差点打爆了。”一名当时的办案民警回忆。
与市民争相提供办案线索相对应的,沈阳市各区以社区为单位,成立了数万个联防组织,保护市民安全,杜绝类似案件再次发生。正是在沈阳市民的全民参与中,案件最终告破,以张氏兄弟为首的抢劫集团先后伏法。
沈阳警方在后期的总结中,此案告破被称为是沈阳警民联合办案的典范。

沈阳认购公债:-30.6度气温下的经济“保卫战”
在沈阳气象史上,排名第四的低温天气发生在1958年,依据辽宁省气象局提供的资料,在1月23日当天,沈阳的气温低至-30.6度,是当时沈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温,直到2001年1月才被超越。
1958年的沈阳正与全国一起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面对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进程艰巨的任务,中央向各地发出了“购买公债”的指示。
所谓“公债”,是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于政府克服财政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购买公债其实就是支援国家建设、支援城市建设。于是在63年前的那个寒冷的冬日里,沈阳市民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
1958年1月23日,一份报纸以“行动快、劲头足、热情高”记录了沈阳人民购买公债的情景:“沈阳市各阶层人民踊跃认购一九五八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沈阳市各阶层人民今年认购公债的特点是:布置早、行动快、劲头足、支援国家建设的热情高。
“该市公债推销工作较去年提前了四十天。十八日市人民委员会和政协常务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和通过一九五八年公债推销方案当天,该市北关区、沈河区等所属的九个单位的职工,闻讯后,立即争先展开认购,并完成认购额八万八千多元。北关区人民委员会只是十分钟就超额百分之二十三完成了认购计划。

“自行车厂张保林等十名职工贴出大字报表示,除了积极生产,还要勤俭持家节约储蓄买公债,该厂很多职工将平日节约储蓄在银行里的钱,拿出来买了公债。东北旅社服务员朱德贤每月工资六十元,平日生活朴素很注意节俭,这一次把攒下的钱拿出四百五十元买了公债。在这次认购公债中,许多职工审查了自己的开支计划,将可以不花或者可以缓一步再花的钱都节约下来买了公债,北关区人委炊事员张荫棠同志把原打算买皮袄的五十元钱,拿出来买了公债,职工罗保珍削减了原来准备结婚买家具的开支,拿出五十元来买了公债。许多人买了公债之后,还向机关挂个号说:‘如果组织上批准我下乡锻炼,我还可以多买一些’,辽沈街派出所所长毛海涛同志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如果组织上批准他下乡锻炼,他在原来买的一百元以外,还可以再买五十元。省工业厅下放干部郭俊同志听到家里开始认购公债后,赶忙打电话回来,让机关给他代买了三百五十元公债。
“和平区二千九百多名小商贩,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就超过预计认购指标的百分之三十八。沈河区小商贩还在认购动员报告进行中,庆吊、洗染两个行业已经完成认购并全部交了现款……”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