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葛剑雄告诉你,为什么黄河是“母亲河”
早在五六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就迎来了文明的曙光。在《黄河与中华文明》中,作者葛剑雄从黄河源头追溯,站在时空高位,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自然风貌,详述了沙与人的互动关系,黄河变迁与各民族融合的恢宏历史,进而对黄河与中华文明的相互塑造做了既深刻又通俗的剖析。

以历史地理的视角来认知黄河
中国地理历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谭其骧说过:“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虽然属于地理科学,但就其方法而言,却既不能说只需要运用地理学的方法,也不能说要以地理的方法为主,至少应该说运用历史学的重要性不下于运用地理学的方法。”
文物、文字、人口变迁、经济、种族、政权状况的分布等史实都是见证。比如, “中国”的概念是不确定的,是不断扩大的。作者采用了大量物证。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发现一个形似“亚”字的青铜器。1975年,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在全国收集的100件文物中慧眼识珠,让人除锈后让122字的铭文重见天日,并命其为“何尊”,日后“何尊”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的64件文物之一。它之所以如此珍贵,在于它的铭文中出现的“中国”两个字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早实证。
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说明商朝的文献大致可信。商人在取代夏人之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以后的统治区也主要在黄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政治舞台是在“中国”,即中原,具体就是黄河中下游交接一带。
如果你没去过宁夏,就不会明白“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含义。银川平原引用黄河水自流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在唐涞、汉延等干渠中的黄河水缓慢流淌,每年以数十亿立方米的水量滋养这一方水土。宁夏水稻种植在宋代就很发达,因而早有“塞上江南”之称。
宋江等108位好汉聚啸的“八百里梁山泊”的绝妙环境,也是因为在宋朝发生了两次黄河决口洪水大量注入而形成的。明朝中后期黄河长期由淮河入海,梁山泊失去了黄河水源,到清朝康熙初年,这里就完全变成了陆地,“水泊梁山”的遗迹就“一溪一泉不可得”了。
紧扣黄河与文明互动关系主线做深度解答
葛剑雄对黄河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他把黄河与中华文明这两条线索交融在一起。在讲解黄河为什么在东汉以后曾出现八百年的安流时,他借用了谭其骧的观点,是因为中游地区由农业变牧业,很多土地恢复为牧区,或荒芜了,这样水土就流失得相当轻微。他在研究黄河时,也看到了其他河流对黄河的影响,比如,南北大运河造成黄河与海河、淮河之间的影响。原来海河水系都是分流入海,但曹操挖人工运河,导致合流入海。清朝推迟堵塞黄河,实际上是为了运河的水量充沛以便航运。
为什么黄河是“母亲河”?黄河和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的独特面貌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是如何治理黄河的?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回答了上述问题。他不仅仅用历史资料,还有自己的野外考察所得,同时运用许多数据、专业地图,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将高深的理论知识化作浅显的语言。比如,在讲述“黄河——中国的母亲”时,从汉代的“四渎”之宗到最近公布的中华民族探源工程的结论,从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一半分布在黄河流域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农业文明,从“何尊”铭文到甲骨文,从夏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大量历史事实证明,黄河曾经哺育了中华儿女的大部分先民。
从地理和人口角度探寻中华文明
葛剑雄从自然地理、人口迁徙等方面探寻文明的成因。黄河从中游以下都是黄土高原或黄土冲积的平原。这片大面积的黄土地容易开发,利于农业生产。三四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降水量比较丰富。黄河文明因而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而发展起来。
葛剑雄是人口史和移民史方面的研究专家,作者大篇幅详述黄河流域的历代人口大迁徙。早在秦统一六国后,黄河流域就开始了开拓与移民。经过西汉200年的发展,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全国6000万的人口中,约70%分布在黄河流域,就经济实力而言,黄河流域在全国所占比例还不止70%。
黄河流域曾是多民族杂居,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共处的地区,但到秦始皇时,自河套以下的黄河流域都已经成为诸夏(华夏)的聚居区。从西汉开始,一方面,统治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中原王朝将大量的非华夏人口迁入;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用武力向中原推进,取代汉族统治者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人。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以非华夏族融合在华夏(汉族)之中而告终。以至于历史上出现过的少数民族,如匈奴乌桓人、鲜卑人在唐朝时作为一个民族就已不存在了;而明朝建立后,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等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从黄河到中华文明,作者没有铺陈过多,以黄河地理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融合史两条脉络,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五千年来,黄河文明是怎样一步步演变为中华文明的。
记者 曲宏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