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阳羡帖》托友人购置田产
在辽博“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中,有一件来自旅顺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苏轼行书《阳羡帖》。此帖全文68字,交待了苏轼人生中鲜为人知的购置田产经历,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
这幅苏轼手书《阳羡帖》,与僧人来復的跋文装裱在一起,形成一幅手卷,字里行间钤满印章,其中来復自押印三方,元明清三代的私人收藏印38方,清宫鉴藏玺14方。这些密密满满的印章,显示出该卷的备受珍爱和曲折的流藏经历。

辽博展出的苏轼行书《阳羡帖》
旅顺博物馆副馆长房学惠向记者介绍,此帖是苏轼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商量买田之事,阳羡买田是苏轼归隐养老思想的具体实现。苏轼在信中说:“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古代冬夏两种祭祀,指不能满足生活所需)。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饦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及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旅顺博物馆藏苏轼行书《阳羡帖》
早在苏轼22岁中进士第时,在琼林苑宴坐中,即与同中进士第的阳羡(今江苏宜兴)人蒋之奇相约“同卜居阳羡”。之后,苏轼仕途多变,居无定所。后来在游历常州期间来到阳羡,阳羡的风物给苏轼留下美好印象。
1084年苏轼首次在阳羡买田,并向友人秦观等人通报了买田事:“近在常州宜兴,买得一小庄子,岁可得百余硕,似可足食”,“田在深山中,去市七十里,但便于亲情蒋君勾当尔”。然而,苏轼仅在宜兴居住一个多月,就接到朝廷命令,“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

苏轼像
“《阳羡帖》没有写明收信人,也许是后来丢失了。”房学惠考证,此信应是1085年前后苏轼给一位禅师写的信,托这位禅师给他在阳羡再买一块地,苏轼二次阳羡买田之事不被史书记载,因此《阳羡帖》不仅仅有其文物和书法价值,更填补了一段史料空白。
《阳羡帖》是清宫散佚之物,溥仪曾将它同其它大量书画一起携至长春伪皇宫小白楼,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小白楼所藏书画大量散失。1962年,大连文物店从辽南民间征集到《阳羡帖》,后转藏旅顺博物馆。
据《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在《阳羡帖》的引首,有乾隆皇帝“御笔章草书用东坡韵,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诗文不录),在诗的结尾,乾隆皇帝自注曰:“适得东坡买田阳羡帖,妍丽绝伦,与烟江诗画相辉映,可称天然巧合。因录是诗于帖前”。在《阳羡帖》的后幅,有来復、董其昌、项元汴三人题跋。
房学惠说,目前,旅顺博物馆只收藏《阳羡帖》和来復题跋两段文字,乾隆皇帝的题诗及董其昌和项元汴的题跋均已缺失。缺失的原因应该是《阳羡帖》从小白楼中佚出,在流散民间过程中遭裁割。所幸的是,苏轼的墨迹《阳羡帖》全文俱在,并不影响我们对此帖的分析研究。
记者 商越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