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罗永宽在《学习时报》撰文认为,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唯有坚持历史、理论和现实三者的结合,方能形成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多维视野,从而推进该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发展。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就是历史地研究思想,研究思想的历史,从而在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史的思想特质方面,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即社会实践运动过程和思想理论发展过程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在研究过程中,应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和学术史背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这条“显性的明线”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和学术史背景,则是一条“隐性的暗线”。显与隐的交织、明与暗的辉映,方能全景式地呈现这一历史进程,而不是止于概念化叙事和脱离历史文本的理论演绎。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体贯通的基础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化。新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既要整体把握、贯通研究,又要分段寻绎、衔接融通,更要重心后移、聚焦增量。这种研究旨趣或理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总结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理化的历史经验。
首先,注重从“四史”维度整体把握、贯通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四史”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党之路、强国之路、复兴之路,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和百年进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生成逻辑和发展逻辑。我们要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就要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视域、学术视野通过“四史”的观照加以拓展和拓新,使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的叙述在与“四史”的互参互鉴中显得更加丰富和鲜活。
其次,分段寻绎、衔接融通,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主题和阶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认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认识中国国情,揭示和掌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一方面,要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范畴,加强对其内涵阐释的深度耕犁,注重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哲学基础、科学内涵、理论特征、内在逻辑、生成规律、思想方法的总结,实现对理论创新成果的全面研究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可按照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现在的时间顺序,详细分析一系列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阶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艰辛探索和开拓创造的足迹,显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最后,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把研究重点放到发展历程的新阶段和新飞跃上来。要确立原创性研究、学理化阐释、学科化建构相结合的研究旨趣和导向,全面深入地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内在统一性。因此,要加强对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及其文化形态的理论渊源、内涵界定、时代出场、逻辑生成、理论特质、方法呈现、历史地位、重大意义等进行整体性研究,建构多种合理有效的逻辑图式,对创新理论的基本依据、生成理路进行深度探究和系统性诠释。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