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云”展览的独特优势
朱忠鹤
限流、预约、加大安检力度,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观看展览——这个让我们心灵愉悦的精神文化生活。幸运的是,观展通道在我省并未关闭。除了继续开馆外,省内一些文博与文化机构推出了“云上展览”“线上展览”等新的观展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疫情带来的不便。本报2月5日刊发的《线上线下同步让展览多维呈现》一文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云上展览”有其独特优势。正如报道中所言,这种依托于新技术的观展方式方便、快捷,让人坐在家中即可“掌”握天下。笔者体验了一把辽宁省博物馆正在“云端”举办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果然如报道中所说,无须出门,只要握着手机,窝在沙发里就能通过屏幕畅游展览。辽博的这次“云上展览”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不论是布局、色调,还是整个文物展陈,整个数字展厅陈设完全拷贝了实物展厅,虽然隔屏观展,仍如身临其境。想要仔细欣赏某一件文物也不麻烦,轻点屏幕,文物的细节就会呈现在屏幕上。这就是科技带给人的惊喜。
但是,并非我省所有文博和文化机构都实现了如此效果的“云上展览”。在浏览了一些机构的“云上展览”后笔者发现,有些虽然借用了“云上展览”的概念,但更多是将文物的照片、简介文字堆砌在官方网站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然后美其名曰“云上展”。
这是对“云上展览”的误解与误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云上展览”并不是将照片简单“搬”到网络上就算大功告成了,按照笔者的理解,它应该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与“云技术”之上的一个全新展览模式。
换言之,虽然与线下展览主题一致,但“云上展览”的场景是基于全媒体语境下的重新再造,在这个空间场景里,如何布展、如何讲解、如何配乐、如何与观众互动……这些都需要策展人秉承互联网精神重新考量。如果完全拷贝线下展厅就能呈现最佳“云效果”,那就拷贝;如果拷贝之后,不能充分体现策展思路,那就推倒重来,在网络空间重新谋篇布局。总之,“云上展览”绝非简单对线下展览的照搬照抄,而是借助于新技术对策展思路在新空间里的完美诠释。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云上展览”并不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无奈应对,它应该是科技洪流带动之下的发展必然。即使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也应该努力让“云上展览”成为与线下展览并驾齐驱的一种新方式,甚至在可以预想到的未来,借助更为先进的新技术,它都可能后来居上,影响力与传播力远远超过线下展览。
未来已来,就看我们如何面对了。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