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罗俊:宜加快在海洋领域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
【代表委员履职记】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2月21日中山大学第一批学生返校,这意味着大学正式进入开学季。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连日来围绕学校疫情防控、开学工作部署、重点平台建设等多项工作忙碌起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也在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做积极准备。
“今年我会带一份关于建设海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上两会。”罗俊对记者说,为做好中山大学“十四五”规划,罗俊从2020年4月就开启了全校范围内新一轮密集调研,在调研中,罗俊多次询问关于海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情况。“我们国家是海洋大国,有着丰富海洋资源,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自2015年以来,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仅2019年就达到117.03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超过最近10年的年度平均值。“可以说提升国家海洋灾害防御水平迫在眉睫,培养海洋灾害防灾减灾人才,是科研院所尤其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罗俊说。
罗俊代表介绍,全国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58家,其中工程、生物、医学占据半壁江山,国家战略需求紧迫的海洋科学、空间科学、材料、新能源总和还不足1/4,而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有8个,且没有在海洋灾害研究与防治领域有所布局。
广东毗邻南海,拥有我国最长的海岸线,所属海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活动最频繁的海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例均约为20%。但同时,广东一直以来也是个海洋灾害大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广东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在全国一直位居前列,损失多次居全国第一。
罗俊说,既要充分利用广东的区域优势,也要充分重视海洋灾害的长期威胁,回应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增长的科教支撑需求,建议国家在广东布局海洋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不仅有这个强烈需求,同时也有这个积累和准备。”罗俊告诉记者,前期,教育部和广东省已经提前谋划,在深海、深空、深地等战略领域布局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尤其在海洋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加强基础研究,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设定‘硬目标’。”在罗俊看来,通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23日 10版)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