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这是一件明代紫檀插肩榫大画案。用材重硕,沉稳敦实。线脚优美简练,足端稍作雕饰,牙腿边缘,灯草线简约灵动,一派浑然天成。

“明式家具技术的核心就是榫卯。”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刘㭎介绍,画案使用的是三角形的插肩榫,压得越重嵌得越紧。“插肩榫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宋代和五代的绘画上就可以看到类似的插肩榫结构。”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古代发明。凸者为“榫”,凹者为“卯”。榫卯活拆,无钉无铆,不用胶。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传统木匠工艺,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榫卯是东方木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

榫卯结构可以灵活拆卸。古代大型家具以榫卯活拆,便于搬运。三角形插肩榫可以把桌面、腿足还有牙条,三位一体结合在一起,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这件画案原是康熙年间要员、大文人宋荦家中的传世之物。牙条上的96个字,讲述了这件画案在一个多世纪前的流转。题识记载,画案原置于河南商丘宋家祠堂中,清末光绪年间,“民国四公子”之一的爱新觉罗·溥侗购得此案后就运往北京,并镌刻了96字题识。此后,由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所藏,长期作为书桌使用。

王世襄先生认为,只有国家的博物馆才是这些家具最理想的归宿。时值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香港庄贵仑先生正筹划以捐赠文物、开辟展馆的方式报效国家。因此,王世襄先生不计所藏之值,欣然将79件家具全部割爱。香港庄氏家族将购自王世襄先生的这79件明清家具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以纪念其先人庄志宸、庄志刚昆仲早年在上海创办民族工业的业绩。

而这件画案,被明清家具研究界公认为重器中的重器,也是庄氏家族捐赠的这批明清家具中最重要的一件。自晚清以来一直被称作“第一紫檀画案”。

紫檀木,是硬木中的“王者”,深得当时文人钟爱。得益于明代发达的海运,这些珍贵的木材从南洋诸国被运往中国。设计者以当时的文人审美画出家具图样,再交由出色的木工制作而成。

“这种很简约的文人气质,与江南地区崇尚的家具陈设很有关系。”明式家具对家具造型的优化处理,最主要是通过线脚来完成的。刘㭎说,“线脚是最考验工匠制作水平的。从这些缺陷上可以看出它手工制作的痕迹,这反而就是它的高明之处。

桌椅方几,折射出中国人消费生活方式的巨变。古人崇尚“天然之美”。时至晚明,陈设之风兴起。硬木家具陈设成为一门“社会显学”。明式家具,用中国式的智慧与时髦,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范。直至今天,它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造物美学。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实习编辑:沈逸皓)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