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养殖助力环保创收的双赢之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芒市7月8日电(记者 侯倩倩)在云南省芒市轩岗乡的胡峰养殖基地,一片片绿油油的农作物长势喜人。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并没有打过农药的农田竟然没有遭到害虫的破坏,而这要得益于穿梭于各类植物间的胡蜂。
胡蜂并不是一种讨喜的生物,它们天生带有毒素,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人们通常对其敬而远之。但在德宏,胡蜂却备受青睐,它们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

胡蜂。主办方供图
胡蜂繁殖快、群体数量大、飞行快、活动范围广,无论是蝗虫、松毛虫、蛾类等个体大的害虫,还是菜青虫、蚜虫等小型害虫,它们都能快速进行捕食。胡蜂的声音和气味还具有强烈的驱虫作用,有胡蜂活动的区域,害虫不敢轻易靠近,人们也无需通过打农药的方式进行驱虫,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山林中年复一年自然繁殖生长的胡蜂捕食控制着自然繁殖生长的害虫,达到了有虫不成灾,天敌种类和害虫种类多样性共存的效果。

冬虫夏蜂。郑彬 摄
除了具备防控害虫的能力,胡蜂还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出售蜂种、蜂蛹、蜂毒、蜂巢等已经成为了当地养蜂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随着胡蜂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与之相关的防蜂服产业、铁纱网产业、蜂蛹特色美食产业也相继发展起来。来自德宏师专的教授郭云胶和他的团队还与时俱进,研制出了胡蜂酒、胡蜂蜂毒渗透剂、“冬虫夏蜂”等新产品,促成了以胡蜂资源为基础的新的产业链的形成。这些都增加了山区农户自主就业和创业增收的途径和机会,推动了山区家庭经济的发展。
小小的胡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当地村民的积极性,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了他们自觉自愿的行为,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爱情鸟”如何守护 社区建设是关键
- 江苏丹徒: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里
- 省关工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
- 我省举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工作部署会暨宣传思想工作推进会
- 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召开
-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开创振兴宏大场景
- 视频|“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西周青铜酒器鲁侯尊
- 视频|“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成化孔雀绿釉青花盘
- 视频|“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西周大克鼎
- 视频|“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 视频|“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