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⑥:庄稼地里也能“长文化”
庄稼地里也能“长文化”
讲述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村民、农民作家马慧娟
我的自传体小说出版了,书名叫《出路》。
20岁前的我,生活在宁夏西海固一个没有“出路”的地方。村子四周,除了山,还是山。一个驴背上的辍学女娃眼里的世界,不是张家的鸡刨了李家的粪,就是李家的牛踩了张家的埂。

2000年,政府组织移民搬迁,我家迁到了红寺堡。从那时候开始,眼里的世界天天都在发生变化。没几年,这里已满是紫色、黄色、红色,那是我们建起的酿酒葡萄、黄花菜和枸杞基地……
这样多彩的新生活,把它记录下来该多好啊。在种地打工间歇,我开始用手机写这些变化。
家里人不理解。我妈说:“你一个农村女人,一天到晚捣鼓手机,能顶饭吃?”丈夫也不支持,说我是浪费时间。
但我还是坚持写。不停地写。几年下来,摁坏了十几部手机。
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庄稼地里也能“长文化”——这些年,我出了六本书。2018年,我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
记者朋友称呼我是“拇指作家”,我喜欢这个称呼。

2018年5月,我参与筹办镇上的首届农民阅读节。第一个环节是农民朗诵比赛,尴尬的是,通知发出去,十万人的乡镇,报名的没几个。反复去动员,才来了29个人。一打问,一些姐妹们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更甭说参加什么朗诵比赛了。
于是,我就在村里成立“泥土书香读书社”,教大家读书识字。大人娃娃比着学。几年下来,连基础最差的,也能完整地读一本书了。

如今,农闲之余,朗读一段文章,背诵几行诗,成了村里的时兴事儿。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