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县同江峪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端起“生态碗” 吃上“绿色饭”
本报记者 葛传东
连绵的峰峦间,溪水潺潺;叠翠的树林下,炊烟袅袅。
沿着蜿蜒的本桓公路,翻过一道高高的山脊,视野豁然开朗,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同江峪村到了。
一栋二层小楼前,59岁的村民朱配林正摆弄着花草,装点庭院,老伴儿则在厨房里忙着备菜。
几年前,朱配林将自家的小饭店改建成农家院,随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现在日子好了,过去别说住楼房、办民宿,就是请亲戚朋友来做客都难啊。”朱配林回忆道。
“以前的同江峪,人均不到1亩地,村民靠打工贴补家用,仅仅维持个温饱。”同江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兴海感叹道。
同江峪村有爱林、护林的传统,算得上是山清水秀,且紧邻本溪水洞文化旅游区,是游客到旅游区游览的必经之地。“再也不能让村民靠着青山过穷日子!”2016年,在县镇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同江峪人开始打造满族特色村寨,吸引国家4A级休闲旅游度假景区“小市一庄”入驻。一时间,村庄的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村庄改造和景区建设完美结合,全村一半村民都在景区和农家院上班,村民端上了生态旅游饭碗,赚得更是盆满钵满。”张兴海兴奋地说。
顺着张兴海手指的方向望去,长约2公里的宽阔道路两侧,绿树掩映下,一排排满族风情小楼鳞次栉比,门上的对联和墙上的水墨画,充满了“乡情”和“乡愁”,美丽的乡村美景映入眼间。
同江峪村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丰富的森林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山野菜、野生菌等珍馐美味。“我和老头子春天上山采山菜、秋天捡蘑菇,一年下来怎么也能挣个两三万元。”65岁的村民李春梅笑呵呵地说,“我们的山货可抢手啦,就连自己家的小笨鸡和笨鸡蛋也都成了游客的最爱。”
为拉长生态旅游产业链条,村民还开发了50多亩的采摘园,每到丰收季节,香甜的草莓、葡萄、香瓜和圆枣子引来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富裕起来的同江峪人头脑更灵活了。驱车行驶在该村13公里长的观光带中,道路两侧的绿树之间,一排排来自全国各地的景观奇石错落有致——同江峪因此成为全省最大的景观奇石集散地。
现在的同江峪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农家乐、民宿,还是山货、奇石,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成为村民的生财之道。
每每到了周末的夜晚,同江峪村礼花绽放,欢歌飞扬。村民向记者感慨道:“如今的生活真是比蜜甜。”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