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振兴区华夏村社区党委——网格化管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本报记者 蔡晓华
“下水井堵了,社区帮着联系清污,更换井盖,重新修整破损路面。工作细致周到,非常暖心!”走在洁净、平坦的社区小路上,华夏村社区大板楼小区居民周保强高兴地说。
华夏村社区位于丹东市老城区振兴区,辖区内都是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道路破损、下水堵塞等时常发生。近年来,社区党委立足服务民生,把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放在首位,通过实施“微+网格”治理模式,整合基层各类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便民化、个性化的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微+网格’,就是在网格管理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力量,使网格员下面还有‘腿儿’,与百姓贴得更近,更加及时发现居民的生活难题,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华夏村社区党委书记李明介绍。
华夏村社区在下辖的5个网格建立了居民微信群,群里骨干人员由社区干部、党支部书记、网格员、楼组长组成,遇到突发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可以迅速处理。网格微信群建立后,社区利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提供精细化服务,极大提高了社区网格的工作效率。今年以来,华夏村社区收集社情民意线索600余件,已协调解决居民难心事、烦心事500余件,其余正在协调沟通。
围绕社区工作特点,社区党委还将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建立清洁护绿、便民利民、平安建设、科普教育等多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构建起服务为先、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党员志愿服务组织体系。5年来,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达200余次。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华夏村社区党委积极创新载体,创办社区直播间,将党课“面对面”变成“屏对屏”,展现了新时代党课的生动性、覆盖面与互动性。
社区党委还通过理论宣讲与文化艺术对接的形式,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使社区党委真正成为驻街单位职工与社区党员、小区居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