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装着百姓 一切为了人民——焦裕禄精神述评
1966年2月,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播发,焦裕禄的名字传遍千家万户,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和全体党员干部崇敬的榜样。
2014年3月17日,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焦裕禄生平事迹。他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走进兰考县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首先见到的是焦裕禄震撼人心的奋斗誓言和临终遗言——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
1962年冬,兰考县正遭受严重的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焦裕禄临危受命,带领干部群众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他亲自带队调查,因为“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3个月的时间里,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跑了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余里,掌握了整治“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50余年间,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兰考大地接力奋斗。2017年3月,兰考成为河南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如今制作成一件件美妙的乐器、一件件精美的家具,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当年,兰考群众听说来了一位新的县委书记时,焦裕禄已经下乡三天了。他提出了“三同”工作法——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大雪封门夜,他不顾风雪访贫问苦。面对老乡“你是谁”的疑问,一句“我是您的儿子”,让老乡热泪盈眶。
在兰考,焦裕禄只留下了4张照片,其中3张是别人给他偷拍的。他常说:“镜头要多对准群众,多给他们拍些照片,多有意义,拍我有啥用?”
他把让兰考人民生活得更好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临终前,焦裕禄依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栽了多少……
斯人已逝,“焦桐”有情。
79岁的兰考农民魏善民有一个保持了50年的习惯,每天一大早,他都要驮着扫帚、簸箕,到离家一公里外的一棵树下扫叶、浇水、施肥。
这是1963年,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树苗,如今已长成5米多粗、26米多高的参天大树。附近的泡桐树更新了三四代,它仍傲然挺立。这棵树,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它为“焦桐”。
“百姓谁不爱好官”——人民呼唤焦裕禄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1990年7月,有感于焦裕禄精神,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填写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令人欣慰的是,焦裕禄精神流淌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血液中:扎根乡镇50年的“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一腔热血洒高原”的改革先锋孔繁森,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将激励全党干部群众进一步牢记初心使命,矢志奋斗前行,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记者 翟 濯
据新华社郑州8月18日电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