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骅为挖掘家乡的红色历史资源献余热
本报记者 王卢莎
“家乡丹东有许多与抗联和抗美援朝相关的历史,我终于可以有时间完成研究‘那段红色历史’的心愿了,要用余生把这件事坚持到底。”尽管退休已经四年多,但卢骅却一年比一年忙,从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岗位上退休以后,他担起了天桥沟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名誉馆长、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馆长的重任,继续为深入挖掘家乡的红色历史资源奉献余热。
卢骅对抗美援朝历史研究的兴趣源于父亲的一件藏品。抗美援朝期间,卢骅的父亲是铁道兵桥梁大队卫生所的一名医生,这件藏品是父亲往来国内和朝鲜使用的临时渡江证。“那时候父亲回国主要是购置药品和医疗器械,而每次往返,都需要提前开具一张临时渡江通行证。”卢骅说,小时候,听父亲讲过很多与抗美援朝有关的故事。当年,父亲和同事一起外出给朝鲜大娘看病,回来途中遭遇美军飞机扫射,同事当场牺牲。父亲一直想找到同事的家人,但直到去世也未能完成心愿。正是这些故事,为卢骅种下了一颗研究“那段红色历史”的种子。
求学、工作,卢骅离开家乡多年,“退休后为家乡做点事”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2019年,退休两年后的卢骅受邀参与创建天桥沟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和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在完成两个馆展陈大纲的同时,他还拿出自己多年来收集的藏品用于馆内实物展陈。“终于可以为我收集多年的藏品找到‘家’,也真正让它们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家乡的红色历史增光添彩。”卢骅高兴地说。
2019年11月28日,天桥沟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该馆独具特色、展陈内容丰富真实,在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同时,传播了红色文化。在担任该馆名誉馆长的同时,卢骅还承担着讲党课的任务,他主讲的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一军在天桥沟的战斗历程,深受学员喜爱。截至目前,已有上万名省内外的党员干部在天桥沟接受过抗联精神教育培训。
几年来,退休后的卢骅笔耕不辍,致力于红色旅游、东北抗战史和抗美援朝运动史研究,出版了《辽宁红色旅游发展研究》《辽宁抗美援朝运动史》等专著,发表论文、研究报告上百篇。“宽甸满族自治县有很多与抗联和抗美援朝相关的历史遗址遗迹,也流传着一些革命英雄事迹,以往对这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够,包括文博展览、教育培训,以及弘扬抗联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等方面都需要有人去做。”卢骅感觉前面的路任重道远,“我还发现,很多资料对史实的描述说法不一,我就希望把自己掌握的资料和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奉献出来。”卢骅要把他的研究进行到底。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