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交响乐团连续6年推出900余场开放式排练 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爱乐”种子

沈阳交响乐团排练现场。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
9月8日9时整,在沈阳交响乐团排练厅内,随着乐团指挥卞思聪手中指挥棒的舞动,优美的回旋曲响起,配以小提琴欢快、明朗的演奏,仿佛一幅充满生机、郁郁葱葱的春景图呈现在人们面前。
当天排练的曲目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四季·春》 。排练厅中心场地坐满了演奏员,戴着口罩的观众则坐在靠墙一侧。沈阳交响乐团日前向社会发布,自8月30日至9月10日开放排练现场,吸引了众多乐迷踊跃参与。按疫情防控要求,乐团把每场观看排练的人数限定在30人以内,连日来每次观演排练的观众都达到了上限。开放式排练之所以受欢迎,恐怕离不开两个字:亲民。
高雅艺术的观演关系往往都面临曲高和寡的难题,如何让普通百姓走近专业性较强的高雅艺术?
沈阳交响乐团从2015年起每周都会推出开放式排练,目前已推出900余场,利用排练时间为市民讲解交响乐,解读作品,尽己所能“授人以渔”,以此方式拉近观众与交响乐的距离。
坐在记者身旁的韩维正是交响乐迷,他从看热闹到懂门道,深深地爱上了交响乐。“听,主题在行进的过程中,主奏乐器小提琴与合奏管弦乐队有条不紊地在交织中展现出各自的魅力,转调的使用使画面快速切换到不同的景致中,小提琴上行音阶的不断变换,音响结构的不断丰富,一同烘托出春天盎然的气息。”这位52岁的乐迷在给记者分享他的感受时,讲解得兴致勃勃。他说,他家住在乐团附近,5年前出于好奇来看乐团排练,就此着迷,如今观看乐团排练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沈阳交响乐团常务副团长翟焕民告诉记者,乐团提前一周在公众号上发布排练信息,包括排练时间、排练曲目、指挥及艺术家介绍,观众免费入场。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每位指挥家对每场演奏曲目进行作品分析,以便于演奏员准确把握作品精髓,也让旁听的乐迷理解作品。排练间歇,乐迷可以和指挥、演奏员进行面对面交流。2016年,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来此指挥排练,看到下边坐满观众,她非常感慨,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响乐普及交流形式。
至今已有3000多人次走进排练厅,这些观众来自各个行业。2017年,沈阳交响乐团成立了“沈交爱乐俱乐部”,以增进乐迷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今年沈阳第七届浑河岸交响音乐节期间,乐迷自发地做起志愿者。谈到乐迷的成长,翟焕民说,乐迷对乐团的发展及团队建设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有的铁杆乐迷自发组织交响乐知识普及讲座。开放式排练从创办到常态活动,培养了大批交响乐爱好者, 音乐的种子在这块场地上不断开花结果、绵延不断。
12时30分排练结束了,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仿佛这是一场没有结束的亲民演出。面对此情此景,翟焕民说,高雅音乐既要能居于殿堂上,又不能远离质朴的百姓生活。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