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父辈的土地种上“云端”
【青春之我】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学农林的人,要不要回归农林?”这个问题,我在大学里思考了4年。
终究,城市生活没有磨去我选择农林专业的初衷,我要回到那片父辈耕耘多年的土地。
2018年夏天的毕业季,我没有丝毫犹豫,直奔家乡,在父母建立的蔬果园基础上再次创业。临别时同学们问我:“真的要回老家吗?”

沈钻专,1995年出生。2018年于浙江农林大学农林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回家乡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经营生态农业公司,培育的“樱桃番茄”和“一藤一瓜”荣获省级农业技术奖项。
是的。那时,现在,我都认为这是一个对的方向。生于斯,长于斯,只有真正与土地打过交道的人,才能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字字灼心。父母躬身田垄的身影,乡亲们面对规模化种植销售时无助惆怅的眼神,便是我一定要回到故乡创业的原因。
我回到家里时,地里种的是卷心菜、青菜和梨、枇杷等普通蔬果。市场状况唯有“脆弱”二字能形容:盛产蔬果省份的产品一旦涌入,价格将暴跌;天气一旦有突变,产量将大幅下滑。
“受制于天、受制于人”。我们的土地上永远不缺勤劳与勇气,但是缺技术、缺渠道、缺视野。我下决心,定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地,只有30亩。我多次与村里沟通,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终于租赁了500亩。父亲用两句话概括这片地:“完整!有前景!”
技术,我四处奔走寻找支持。经织里镇和湖州市政府牵线,我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团队取得了联系,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引进高原农产品平原化种植技术。
在浙江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我尝试种植灵芝、羊肚菌等高原农产品。这些原来产于高原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极为苛刻,所以市面上产量低、价格高。一番努力后,它们在平原地区成活了,并且走上了市场。从此,“土地之梦”飞到了“云端”。
高原产品种植获得成功,有不少人来询问我的经验。我很少去谈如何成功,却会真心地告知怎样经历挫折。试种大球盖菇时,竞争性杂菌无情地蔓延开来,对大球盖菇的菌种造成破坏。50亩啊,颗粒无收!在近乎绝望的日子里,我与技术人员和工人顶着压力,另辟20块试验田,不断寻找消杀方法。科学、勇气、毅力,还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心汇集起来,终于让大球盖菇在园区成活。
如今,公司在突破种植技术并且成熟之后,向周边的村民免费提供培训。创业路,拓展到省外;线下的产品,正酝酿通过线上去往更广阔的市场。
助力乡村振兴,我义不容辞,因为我永远牢记自己的两个身份:一个农家子弟,一名农林专业大学毕业生。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4日 12版)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