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历史黄河畔“一遛湾”:旅游振兴的塞上“吐鲁番”
中新社记者 张玮
“市面上的葡萄种类太多了,挑得眼花缭乱。可是这么多年,我还是最爱家乡葡萄这个味儿。”6日,张子瑜结束自己的国庆假期,返程之前不忘到“葡萄沟”采摘一些新鲜葡萄带回北京。
在北京生活工作了近10年的张子瑜,趁着国庆节假期回到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探亲度假。与其说她是顺道买些葡萄,不如说离开家乡的10年间,她从未间断过这份家乡的味道。
“以前要么就是托熟人捎到北京,要么就是爸妈亲自送一趟,现在交通发达、快递流畅,即使我没时间回来,这‘沟’里的新鲜葡萄也能走进大都市了。”张子瑜捧着一大串现摘的葡萄说。
“一溜湾”是位于托克托县黄河岸边一条绵延30余里的葡萄湾,包括4个盛产葡萄的村子——皮条沟村、格图营子、东营子、郝家窑。这里曾因地理地势、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村民的生活贫困不堪;也因背靠山梁、面临黄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形成了适宜葡萄种植的土壤。
迄今已有200多年种植历史的“一遛湾”,如今成功蝶变成远近闻名的塞上“吐鲁番”。
“我们这里的葡萄穗长、粒大、味道香甜。可是十几年前,除了当地人,外面无人问津,再好的葡萄每斤1元(人民币,下同)都卖不出去,葡萄季到来时,内销一部分,大部分都烂在了地里。”皮条沟村的葡萄种植大户陈小林家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种葡萄,直到她这一代,葡萄才变成“金豆豆”。
2003年,“一溜湾”依托黄河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田园采摘、农业观光、线上销售、直播带货……葡萄顺势打开销路。
每年8月底至10月初是“一遛湾”葡萄丰收季,游客抓住这1个多月的时间,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自驾来采摘葡萄。只因为“这里的葡萄品种别的地儿没有。”
陈小林告诉记者:“最忙的时候,我和老头子一早4点钟就得起床摘葡萄,然后兵分两路,我把摘好的葡萄一部分拉到县城卖,再匀一部分分销到市里卖。老头子则守在葡萄园里接待采摘游客。”
如今,曾鲜为人知的“一遛湾”葡萄每到丰收季,摆满县城的大街小巷,成为一景。这里也因此被许多食客称为塞上“吐鲁番”。
陈小林说,她家几十亩葡萄每年都卖断货,依托葡萄产业年收入能达10万元以上。
旅游振兴让郝家窑成为“一遛湾”的“明星”,这里曾因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开河鱼”名声大噪,也让“渔家乐+葡萄采摘”成为高配旅游打卡地。
“90后”的小老板郝福保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打了两年工,看准了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毅然回到家乡郝家窑接管起父母经营的渔家乐和葡萄园。
“我们村家庭年收入10万元是‘入门级’。”郝福保说,“旅游旺季人手不够,还得招聘三四位邻居大叔大妈来帮忙,有的在渔家乐帮忙,有的在葡萄园招呼游客。”
在当地,往往是一家牵头开店,多家参与,乡邻们就近打工,足不出户就可以共同致富。
据介绍,托克托县河囗管委会“一遛弯”地带已形成生产较为稳定的露地葡萄种植基地,种植面积约5000亩,主要包括托县葡萄、玫瑰香等30多个品种。该县正形成以葡萄种植业为核心,以葡萄酒酿造和葡萄特色健康产品加工业为引领,葡萄休闲观光等服务业为支撑的葡萄产业体系。
托克托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托克托县接待中外游客95.8万人次,旅游收入1.08亿元。
如今走进“一溜湾”,白墙灰脊、红砖碧瓦的一幢幢房舍取代了昔日的土坯房、破窑洞,葡萄园让漫山遍野都散发着阵阵甜香。(完)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