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为物种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10月12日,在COP15新闻中心举行了“云南对极小种群物种保护”云采访活动。
云采访嘉宾、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研究员杨文忠首先介绍了云南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历程。2005年,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倡议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率先在全国启动了112种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行动。2008年2月,云南省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列入其中。2010年3月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行动计划(2010-2015年)》。
在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方面,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于1999年筹建,2005年对外开放,植物园秉承“以繁育实现保护”的理念,是我国藏族聚居区第一个公益性的植物园,也是我国第一个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建立的植物园。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理事长方震东介绍说,多年来,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坚持不断地从滇西北、藏东南及川西南横断山区引种收集我国高山、亚高山物种,开展野生花卉、药材、蔬菜、食用菌及香料等资源的保护及引种繁育研究。如今,植物园就地保护面积900余亩,就地保育620余种高等植物;迁地保护面积80亩,迁地保护中国横断山-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及中国境外植物300余种。在现场,方震东还带来了几个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成功案例。如对中甸刺玫的保护,植物园早在2002年就对中甸刺玫开展了一些保护行动,如扦插试验和种子育苗。
云南省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实施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立了30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突破了36个物种的人工繁育技术,共迁地保护61种10万余株,回归定植16种3万余株,野外已经灭绝的富民枳在原产地得到野外回归重建,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漾濞槭等回归植株开花结实,实现了自然更新,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种群达到了拯救目标。
谈到为什么要保护极小种群物种时,杨文忠说,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物种在整个生态系统里构成了紧密联系。但凡有一个物种灭绝了,会影响到其他物种。另外,物种都有经济效益。红豆杉就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树种,从中提取的紫杉醇具有抗癌效果。多年前,云南就实现了红豆杉的人工种植,不仅保护了红豆杉野生种群,还满足了人们对抗癌药物的需求。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由此上升到国家层面。杨文忠说:“现在国际上也认同了这个概念,可以说,云南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称得上是物种保护的中国方案。”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