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膜 一举多得
本报记者 杨少明
10月18日,在庄河市明阳街道肖泊村的一处花生连片种植区里,大连富沃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敬华一边领着农民起花生,一边不时俯下身子找寻着什么。
一台花生收获机驶过,附着果实的花生茎秆整齐地斜伏在地垄两侧。肖敬华抓起一把茎秆,仔细端详着,面露喜色。他又操起一把铁锹麻利地挖开一段花生垄,把土拍碎了,用手指反复扒拉着土屑。半晌,他信服地抬起头说:“种了这么多年的覆膜花生,头一次看到茎根上、土层里没有地膜残留,这新型液态地膜真神奇。”
肖敬华所说的“液态地膜”全名叫“甲壳素生物降解液态地膜”,是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与当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和大连工业大学合作研发的科技成果,经过多年种植试验后,于今年在全市1200亩农田开展示范推广。
肖敬华所在的合作社有3000亩耕地,他在农技人员的动员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出500亩花生地参加示范种植。
5月中旬播种时,在示范种植区内,“液态地膜”盛装在植保机里,被均匀地喷洒到地垄上,“看着湿湿的地面,我当时心里还直打鼓。”肖敬华说,大约八九小时后,地表一厘米内就形成了一层稍有点硬的“土壤壳”,它的功能类似于“地膜”。随后的日子里,肖敬华没事就往地里跑,从出苗、开花下针到结荚,花生的生长过程一切正常,“直到今天收获,我一直在观察,地里再也看不到烦人的地膜了。”
半天作业下来,肖敬华开始为记者算经济账:“使用液态地膜,每亩地地膜成本要比塑料地膜多四五十元,但它可让多个工序合并,作业效率提高了两倍多。亩产量与覆膜花生持平,但品质更好。还有,以前茎秆受农膜污染不能利用,而现在它们可以被加工成饲料,6亩地出一吨,每吨市场价达1200元。”
“甲壳素全生物降解液态地膜集保温保墒、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优点于一身,120天内就能完全降解。全生物降解液态地膜属于农业农村部主推的一项替代技术,我们目前正就这一成果申报省相关科技项目及成果奖项。”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相关项目负责人曲长里告诉记者,“除了助农增收,最重要的是,它可有效解决农膜污染问题。”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和人民在一起丨端好能源的饭碗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 大河奔涌,奏响新时代澎湃乐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并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纪实
- 图集丨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德文版出版发行
- 接种疫苗“加强针” 这些知识要知道
- 历史之选 时代之潮 未来之路——中国始终坚定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 长征路上新青年丨全州“80后”村支书:在乡村振兴路上继承发扬湘江战役精神
- 【中国有约】津南绿色生态屏障 “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 【中国有约】外国网红体验中医药制作:“看看我葫芦里的药”
- 【中国有约】听!外国留学生带你领略天津韵味,唱出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