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出摊儿20年 他要让更多人知道果模手艺
本报记者 王卢莎
进入有些寒冷的深秋,62岁的果模匠人姚纯立一大早就出摊儿了。在丹东市七经街上一个不起眼的街角,姚纯立的果模摊子已经坚守了20余年。他早已适应了严寒和酷暑,在摊位前专注地刻着果模,或者静静地练字。“再去摆(摊儿)一天吧,你不去,就更没人知道这门手艺了。”这是老父亲曾经的嘱托,为了老果模匠人的期望,更为了这门老手艺,姚纯立要把果模摊子一直摆下去。
年轻人已经对果模十分陌生。“七夕”传统节日,丹东人有做乞巧果子的习俗,果模就是制作乞巧果子用的模具,多由梨木刻成。乞巧果子起源于山东,是丹东特色面食。出生于1959年的姚纯立,是目前丹东市唯一的果模匠人。
早些年,每逢“七夕”,家长会把面团放在模具里卡出形态各异的小面食。烙熟之后用线将它们串在一起,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小伙伴聚在一起会比谁家的小果做得最逼真,形态更新奇。
如今,这样的风俗已经渐渐被淡忘了。偶有路人驻足摊位前,好奇地摆弄,或询问果模的起源,但鲜有人购买。姚纯立并不介意,有感兴趣的人问,他都耐心地回答。“虽然不太好卖,但有人好奇,有人看,我就已经很满足了。”作为最后的果模匠人,姚纯立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12岁那年,在父亲的指导下,姚纯立第一次拿起了刻刀,从此再没有放下。在父亲的殷切目光中,姚纯立日复一日地握着刻刀,守护着这门即将被人们遗忘的技艺。
只要天气没有影响,他都会推着三轮车来到街头,将摊位支好,然后静静雕刻。一天,一位70多岁的美籍华人来到姚纯立的摊位前,看到图案各异的果模后,惊呼道:“我终于看到爷爷奶奶用过的东西了,看到它们就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临走前,他买了许多果模,并对姚纯立说,一定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在姚纯立的工作台上,有一个父亲传下来的工具箱,箱子里放着上百把不同样式的刻刀,果模就是它们一点点凿刻出来的。姚纯立说,手工雕琢的,刀口不一样,呈现的效果也不一样,“每一个手工雕刻出的模具都饱含着手艺人的创意和心血,这一点是机械比不了的。”
一项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手艺和其作品的传承,更是中国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的传承。这些价值观与工匠精神,经过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浸润而渗入姚纯立的灵魂里。
每次出摊儿,姚纯立都要把果模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我不在意挣不挣钱,也从没想过放弃,只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果模。”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