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系列报道之四——江西于都:一座红色之城的新长征路
编者按:“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踏上红军长征革命圣地,就传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人民网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系列报道。
江西赣州东部,于都河水悠悠流淌,滋养着这座叫于都的小县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万人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在于都县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强调。
铭记历史,才能展望未来。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于都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坚定走好新长征路。
讲好红色故事
“长征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时光荏苒,红军长征结束已经过去85年了,记者踏入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双绣球草鞋把记者带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绣球草鞋。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是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鞋尖上绣着两个绣球。鞋的主人是于都县岭背乡老红军谢志坚,在送他离家远征时,青梅竹马的爱人春秀,送给他这双别致的鞋。
整个长征路上,这双鞋谢志坚只穿过两次。1951年,谢志坚回到于都寻找春秀,才得知长征后不久,春秀就被杀害了。谢志坚带着这双草鞋,伏在春秀墓上痛哭。
在于都,有太多感人肺腑的家国情怀故事,也有太多饱经沧桑的红色文物。
如今硝烟散尽,但“长征情结”早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在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祠堂里,今年77岁的肖南斗坐在草鞋凳上,一个弧形的腰杆、四根麻绳、一撮稻草,边打草鞋边给家乡的孩子们讲述草鞋与长征的故事。
肖南斗给孩子们讲述草鞋的故事。人民网 罗娜摄
“我爸爸看到不少红军战士没鞋穿,便悄悄组织村民,在家里打起了草鞋,五六天的时间赶制了二百多双草鞋,全部送给了住在村里的红军。”肖南斗13岁便跟着父亲学做草鞋,那熟练的动作,历经岁月的沉淀,显得更加厚重。
肖南斗说:“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来这里编草鞋,哪个小孩来看,我就给他讲长征的故事,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学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江西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红色家底”,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通过向上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社会力量捐赠等形式,投入资金近亿元,对68处革命文物进行了修缮。同时,依托县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大对红色题材文学创作、词曲创作等支持力度,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馆长蓝华英说道。
用好红色资源
“长征小道”成为康庄大道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在于都县祁禄山镇,一条蜿蜒曲折的红军小道隐藏在山林之中。
红军长征小道。人民网 罗娜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南下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之前,其中一支部队就是从这里秘密出发的。
秋日下午,记者跟随祁禄山镇三级主任科员刘炳发重走红军长征小道,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拾级而上,山间小道多为羊肠小道,蜿蜒曲折,在古石桥、初心树、思源井、登贤桥等景点,碰到不少来这里组织团建的人们。
游客体验红军长征小道。人民网 黄睿靖摄
“这条红军长征小道已经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刘炳发告诉记者,自从红军长征小道开发以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重走长征路,不仅带动了地方旅游发展,还富了村民口袋。
历经一个多小时,终于抵达终点,不少游客累得气喘吁吁。“特意穿了登山鞋来走红军长征小道,没想到还是这么累,可想而知当年红军的艰辛。”游客刘叶青告诉记者,下次要带小孩来体验一下,让他们不忘“来时路”,走好“今后路”。
这条长征小道,如今成了附近村民致富的康庄大道。
曾经几乎没有收入来源的胡石招,在红军长征小道旅游资源开发后,成为了一名红色讲解员。通过向游客讲述小道沿线风貌和历史故事,胡石招每月可增收2800元。
“今天我们要走的这条红军长征小道,全程约19.34公里……”胡石招熟练又从容地向游客讲解道,红军长征小道沿途共有25处景点,古木参天,竹海浩荡。
“红色讲解员多为周边的村民,经过专业的培训及考核后便能上岗,作为兼职,还可以照顾到家里。”刘炳发说,目前红军长征小道共培养了26名红色讲解员。
“整条小道的开发,不仅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还有利于当地农户销售土特产品。”刘炳发掰着手指说道,国庆期间每天的游客达到3000人次以上,直接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据了解,近年来,于都县充分打好红色旅游品牌,加快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人数88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6亿元,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实现36.49亿元。
澎湃红色动力
谋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富硒蔬菜产业园内,村民在采摘蔬菜。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梓山镇潭头村富硒蔬菜产业园,看着满园成熟的瓜果,村民李金禄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有了蔬菜产业,我们再也不用过苦日子了。只要肯努力,生活就会更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考察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的日子会更美好。
昔日“增收难”,今朝“产业好”。于都县利用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大力发展富硒农业产业。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园区周边村民脱贫致富,园区周边贫困群众出现了‘争抢’种植蔬菜的火热氛围,越来越多的农户投入到蔬菜产业发展的热潮中。” 于都县梓山镇党委书记郭清峰介绍说。
蔬菜产业园承包者黎文告诉记者,毕业后在于都创业,一直从事蔬菜种植管理,目前管理种植大棚蔬菜30亩,年销售收入40万元左右。
新长征,再出发。于都纺织服装产业也正在大步向前。
在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的服装生产车间,一块块女裤裁片正在银白色的智能吊挂生产线上匀速流动,数十名工人分工有序,坐在机器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车间内,女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传统的“巧媳妇”制衣小作坊,到智能制造产业园,于都县紧盯工业倍增升级目标不放松,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招大引强、积能蓄势,科技引领、提质增效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致力打造纺织服装千亿产业集群。
“县内的纺织服装企业有3千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9家,安排就业8万余人。”于都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丁有胜告诉记者,去年全行业产值实现525个亿,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于都县委书记黄法介绍,今后五年,于都县将突出打好长征文化、时尚之都、富硒产业、体育融合“四大品牌”,着力建设富强、美丽、平安、幸福于都,争当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排头兵。
春去秋来,时序更替。于都河的水依然静静地流淌,这座红色之城正在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