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360行】助听器验配师:按下声音“播放键”

听到声音,孩子配合地放下手里的玩具。
“又听到啦!再来,真棒!”助听器验配师孔颖竖起大拇指。
经常有孩子到了四五岁仍不会说话,家长才带着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每每看到这种情况,助听器验配师孔颖总是会为干预太晚而惋惜。“十聋九哑,因为他要重新听声音,重新学语言,包括认知理解能力在内的许多方面都会跟同龄正常听力的孩子差很多。”孔颖对中工网记者说,戴上助听器,解决听力问题后,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
助听器验配师孔颖也经常遇到老人不愿佩戴助听器的情况。“很多人说,我戴上助听器不就是残疾人了吗?”但在孔颖看来,“佩戴助听器只是一种康复手段,和近视的人戴眼镜没有区别。”老年人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可以防止认知能力下降,享有更好的晚年生活。
“由于每位听障者听力损失的原因和听力下降的程度不同,他们对听力改善的需求也不一样。”孔颖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根据患者不同的听力损失情况,和自身的需求,推荐不同功能的助听器,通过听力检测、咨询、助听器调试、评估和再调试等一系列过程,实现个性化的听力干预和康复。”
过去,助听器是线性模拟放大助听器,需要把后盖打开用改锥调整。“你看这改锥陪了我20多年。”孔颖从胸前的口袋拿出改锥给中工网记者看。“虽然现在已经不用它了,但随身带上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24年前,医学院校没有听力学专业,也没有助听器验配师。孔颖学的是临床医学,在老主任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参考国外的资料一路学习过来。现在的助听器都是数字助听器,用电脑编程调整。最新技术的助听器不仅能够放大声音,有很好的降噪功能,而且能够监测心率、脉搏。若监测到老人跌倒,还可一键报警给需要联系的人。孔颖说,“我们甚至希望以后助听器能变成智能穿戴式设备。”
孔颖的患者从几个月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都有。由于助听器需要定期复诊调试,所以除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还是亲人和朋友。“有一位患者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第一时间跑到医院报喜。孔阿姨,我考上大学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孔颖的眼角湿润了。
我国目前听力障碍人群约有7000万人,但有资质的助听器验配师只有大约1万多人,并且助听器验配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很多偏远地区没有验配师,更没有听力技术服务。孔颖希望助听器验配师从业者能越来越多,以帮助更多有听力障碍的人走出无声世界。(中工网记者 杨婷尧 段鹏程 尹文卓)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