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多方施策解决农民“秋后的烦恼”——秸秆离田变资源
本报记者 郑有胜
12月13日,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镇石四村养牛大户王光东、王光富兄弟俩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牛舍,为40多头牛添加饲料。不远处的牛饲料储藏仓库内,放着他们今年新购进的玉米秸秆粉碎打包机。
石四村有4300亩地种植不老梅,其余8000余亩地种植大田玉米,每年产玉米秸秆4000余吨。这些玉米秸秆“杵”在地里,让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盖文柱很闹心。
盖文柱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明年调整村里的种植结构,春种土豆,秋种白菜,尽量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现在他正与一家酸菜加工厂联系,对方准备投资3000万元在当地利用闲置厂房建肉联、酸菜和咸菜项目。“再加上村里9户养殖大户养了191头牛,每天能消耗4吨左右玉米秸秆;农民烧火做饭时用点……总之要多想办法,解决秋后玉米秸秆离田问题。”盖文柱说。
秋后田间玉米秸秆处理问题,已成为农民“秋后的烦恼”。为解决这个问题,今年,辽阳市印发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建立6个督导组,下派督导6个涉农县(市)区,调度秸秆离田综合利用进度。坚持秸秆农用为主、多元利用、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市场导向、政策扶持,做到任务、资金、权限、责任“四到县”,形成政府、企业与农户三方利益连接机制,多方施策,全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管控——
生物质锅炉用户供暖,上了。在灯塔市铧子镇,10吨生物质锅炉采用玉米秸秆做燃料,供镇里8万平方米的用户供暖。
养殖饲料仓储,备着。在灯塔市西大窑镇,2000亩农田实施玉米机收仓储一体离田作业,为当地牛羊养殖提供饲料来源。
打好捆的秸秆包,外销。在文圣区太子岛村,秋季的玉米秸秆被打捆装车离田,销往外地。
企业锅炉供暖,用了。在辽阳县,新风集团用秸秆直燃锅炉供暖。此外,禾源环保公司通过秸秆加工,生产燃烧颗粒,供企业使用。
如今,在辽阳市从事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加工的企业已达41家,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92%,完成省下达考核指标的87%。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