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辽宁丨“三大突破”促进辽宁渔业科技发展
这些年小龙虾火爆大江南北,那么能不能在东北养殖呢?玉兰农业发展(沈阳)有限公司早在2016年就开始进行克氏原螯虾(小龙虾)抗寒品系的选育工作,然而事实证明,南方的小龙虾到了北方确实“水土不服”,成活率较低,特别是虾苗难以越冬。如何解决这一产业难题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邴旭文来到辽宁挂职后,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帮助公司解决了虾苗越冬的难题,从而推动稻田养殖小龙虾在辽宁取得突破。
2020年6月,经中组部选派,邴旭文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挂职担任副院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科技实力雄厚、成果丰硕,与辽宁省农科院已有很好的合作基础。两家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解决了辽宁淡水鱼养殖上的一些难题,特别是在辽宁刀鲚人工繁殖、稻蟹种养向稻渔综合种养转化、池塘养殖尾水工程化循环水处理系统三方面,实现了辽宁渔业科技创新的新突破。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说:“未来通过协同创新平台与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进行人员互派、联合攻关等,进一步推动部省渔业科研机构合作,做到南北互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找到开口饵料
辽宁刀鲚人工繁殖成功
刀鲚,俗称刀鱼、凤尾鱼。辽宁地区的刀鲚主要分布在辽河、鸭绿江和大洋河等水域,其中以大洋河刀鲚资源状况最佳。刀鲚以“出水即死”著称,应激反应强烈,人工繁殖难度较大。长江野生刀鱼因为稀缺,五六年前一斤曾经卖到万元以上。辽宁省东港市长山镇渔业良种场场长刘洪军从中嗅出商机,他与辽宁省淡水院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从大洋河中取得野生亲本的刀鲚,初步掌握刀鲚苗种繁育技术。
但在苗种培育、越冬管理、配套饵料生产方面一直存在短板,具体表现为水花苗种开口困难、夏花苗种出苗率低、生物饵料供给不上。邴旭文来到辽宁挂职后,高度关注刀鲚资源养护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进展情况,多次前往长山镇渔业良种场指导工作,有效提高了企业刀鲚繁育养殖工艺水平。
“原来刀鲚苗育出来了,但是没有合适的开口饵料,刀鲚很难成活。邴院长帮我们找到刀鲚的食物来源,用枝角类(水里的浮游生物)饵料解决了开口难题。指导我们在养鱼池上扣上大棚,解决了刀鲚越冬难题。”刘洪军告诉记者。
现在他们采集刀鲚受精卵的时间由原来的20天缩减至7天,刀鲚仔鱼开口率提升至90%,受精卵的孵化率由原来的30%提高至60%,夏花苗种出苗率由50%提高到70%,稚鱼至幼鱼成活率由60%提升至80%,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建立了完整的刀鲚苗种孵化、培育和配套饵料生产技术体系。
辽宁刀鲚人工繁殖成功后,可以在广大东北地区进行饲养,在长江、太湖禁捕,资源封闭的情况下,人工养殖将有效弥补长江太湖鱼类不足。目前南方市场一斤刀鲚市场价高达2000元,刘洪军测算刀鲚苗一条10元,养成一条要卖100元,市场前景广阔。
解决越冬难题
推广稻鱼综合养殖新模式
邴旭文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与示范项目”课题负责人,他认为:“辽宁作为渔业大省,近几年在淡水池塘养殖和水库渔业上取得了长足发展,稻田养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在稻渔综合种养和观赏渔业发展上还有很大空间。”为此,他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解决了制约北方地区稻田养殖小龙虾与红螯螯虾的苗种供应瓶颈问题。
红螯螯虾俗称澳洲龙虾,在市场很受欢迎。盘锦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前从南方运苗回来养殖,成本很高,就想自己进行苗种孵化,但是死亡率高。“邴院长平时工作繁忙,只能利用节假日到我们公司指导,帮我们解决了红螯螯虾的越冬难题,苗种的成活率提高到60%-70%。”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康福生说。
今年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红螯螯虾试验项目亩产达到147.4斤,比计划亩产量增加47.4斤,总产量达到3948斤,亩产值达到11816元,亩利润5908元。每亩减少化肥使用量10斤,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玉兰农业发展(沈阳)有限公司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小龙虾越冬和苗种繁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每只虾越冬后可出苗80尾,实现批量供应小龙虾苗,解决了养殖小龙虾的苗种供应问题。“今年目前已经有十几户养殖户从我们这订苗,已经订出去200万尾。近两年新品系已在辽宁、黑龙江等地展开小试实验,期望在未来3年能够获得克氏原螯虾农业农村部认定的新品种。”公司总经理吴琼向记者介绍。
沈北小龙虾已成为特色名片。沈阳市沈北新区副区长李树表示,在发展小龙虾产业的过程中最缺的就是科技,有了科技支撑,区政府就敢于大力支持小龙虾产业发展。2020年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达7000亩,今年新增加稻虾共作5000亩、稻蟹共作4500亩,不断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应用尾水处理新技术
让淡水养殖更生态高效
辽宁省淡水研究院的试验基地去年经过改造,所有养殖池的用水可以实现循环使用,这就得益于邴旭文引进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尾水处理技术。基地建设了进水渠与排水渠,池塘水通过沉淀池、物理吸附池、生态塘、潜流湿地、生物净化池等最后又可以回到池塘循环利用。
邴旭文一直强调,科研工作要面向产业,做好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制约生产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传送到千家万户。他把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尾水处理的理念和工艺带到了辽宁,并且在淡水院试验基地进行了应用实践。他所在的淡水渔业中心拥有“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尾水集中处理的系统”发明专利,这套系统在他们单位驻地已经运行多年。
该系统已在淡水院进行了试运行,并且接待过盘锦、沈阳等地渔户200人次,示范效果突出。沈阳市金润淡水鱼养殖场场长金广胜观摩了系统运行现场后,感慨颇多。他家有300亩池塘,主养雅罗鱼和拉氏(鱼岁)等特色淡水鱼,对水质要求较高,每年用在抽水、补水的电费高达30万元。他看到这项技术节水、净水和尾水循环利用效果突出,非常震撼,“用一年的电费改造几个池塘,另外加建造一个潜流湿地,每年节省电费15万-20万元,很划算。”金广胜表示,明年就上马开工建一套,到时候请专家到场指导。
辽宁省淡水研究院副院长杨培民向记者介绍,辽宁淡水养殖基础较好,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尾水处理技术应用前景巨大。辽宁淡水池塘养殖面积高达3.8万公顷(57万亩),根据养殖密度和产能的不同,养殖场可以拿出10%-20%的水面作为沉淀池、生态塘、潜流湿地等,一般100亩以上的养殖场比较适宜推广此系统。按10%的推广面积(5.7万亩)、池塘水深2米、年换水量为池塘容积的10倍计算,传统养殖用水需要7.6亿立方米,应用该系统后可节约用水近4.6亿立方米,水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年减少总氮排放1.28万吨,减少总磷排放4866吨,生态效益巨大;按每万亩减少鱼药投放200万元计算,5.7万亩可节省鱼药资金114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渔业局局长付欣说,邴旭文到辽宁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了淡水养殖结构调整,养殖品种进一步优化,养殖模式进一步提升,促进了渔业增收、渔民增效。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